暂无内容简介。。。。。。
天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且神圣的内容,对世俗权力转移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者。 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从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传统天学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天学史的学术大众化之作。
《故宫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讲述故宫历史的作品,围绕故宫展开,兼及元明清三朝历史。全书分元明卷和清代卷上下两卷,共十八章。上卷从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开始,一直写到永乐十八年迁都紫禁城,最后到明崇祯帝之死。以紫禁城的兴建和成熟为轴心,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发生在这座宫阙里的悲欢离合,以及被紫禁城所见证的诸多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古建筑的知识,介绍了主要宫殿的修建和背后的故事。下卷从沈阳故宫写起,直到晚清时期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黄昏和曲折命运。同时进一步明确故宫的历史体系,通过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事件,将颐和园、西苑、避暑山庄的建筑纳入其中。最后以王国维在昆明湖投水和故宫文物在战乱中的辗转为补充,全面展现了故宫六百年的兴衰变迁。
《中国史纲要》是北京大学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晶,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全书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连贯,前后贯通,叙事完备,重奌突出,语言凝练,史实考辩严谨.自1962年出版以来,四十年来历久不衰,此次出版为修订本。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大历史 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人是 符号的动物 , 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 太阳 神鸟 神人 神树 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暂无内容简介。。。。。。
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枢纽性、全局性的问题。 《论持久战》是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 持久战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毛泽东为何要写、对谁而写《论持久战》?国内各方势力对持久战如何理解?国共双方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什么不同?持久战如何战、如何到 底 、要多久?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太平天国十余年,数千万生命消逝…… 是什么使它壮大?它又非毁灭不可吗? 为何说洪秀全并非真正的话事人? 谁才是太平天国的真正创立者? 湘军是如何在太平军重重打击下成长起来的? 太平天国只能以自相残杀告终吗?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如何演变为如今的博物院的?在演变过程中,是谁在为它谋划未来,想尽办法保存其中的文物珍品和历史遗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它和它的历任掌门人又经历和见证了哪些历史?这正是本书作者章宏伟要回答的问题。从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到1949年间,风雨飘摇中的故宫见证了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瀚、王士珍、易培基、马衡七位掌门人的智慧与勇气。在文化政治的大变局中,他们和千千万万有识之士为保护故宫和中华珍贵文化遗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本书配有一百多幅重要的珍稀历史图片,书末 图说 部分配有三十余幅彩图,呈现故宫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意蕴。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春灯即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所点之灯,故又称上元灯。正月十五日,按道家之说,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宵、元夕、元夜,又例须张灯,故又称灯宵、灯夕、灯夜,上元节也因此被称为灯节、春灯节。上元日为一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有着盛满、圆满、美满的风俗底蕴,于是张灯结彩,欢心庆赏。按时序来说,自去岁腊月以来欢天喜地的年俗活动达到了高潮,过节后落灯、收灯,新年就告一段落,童子入学,士农工商各循其业。虽然上元节的节日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多有不同,但是张挂春灯是不变的传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丰富而频仍的节俗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分九篇,从灯略、灯市、灯苑、灯品、灯画、灯谜、灯戏、灯俗、灯事等方面为读者次第描绘春灯的方方面面,同时配以百余幅精美的春灯图、风俗图,引领读者通过图像感受不同时代的春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将聚落考古学和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认为中国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书中对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铜器的起源、阶级的起源、王权的产生进行了论述。书中还把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更是一段民族的命运史。书中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读者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探寻那许许多多令人百思不解的答案。读这段历史,能清晰地了解1956—1966年曲折复杂的历史及其经验,弄懂十年动乱发生的历史理路。
本书稿由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访问学者;教育B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日本学习院大学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安介生先生撰写。书稿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与民族关系史及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历经10年酝酿而成。本研究不仅关注影响民族发展的重大迁徙事件,还重点研究民族迁徙运动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展示 中华民族是一体 的历史渊源与真相与复杂历程,让读者了解建设中国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大势。 重视中华传统文明,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空演进,是开创新时代中华民族崭新文明的起点。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处于明治与昭和之间的大正时代,虽然仅有短短15年,却是奠定现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时期,出现了以 大正浪漫 所代表的百花齐放的文学文化繁荣景象。 本书以断代史的形式研究大正文学的中国叙述,聚焦于同期活跃的具有 中国趣味 的作家,也将明治文豪大正时期的创作,以及昭和作家创作的取材于大正时期历史事件的文本纳入考察视野,从而将大正文学的中国叙述置于日本近现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进行观照与定位。 大正文学的中国书写之中,既有对于古典中国、文化中国的向往与怀念,又有对于现实中国的观察与思考。这一时期日本读者对于中国产生的适度陌生感,使作家们可以以中国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与方法,营造 异国情调 。与此同时,作家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随时唤醒他们内心深处作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一分子的那份 乡愁
西域与南海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传统出口,也是域外世界向中国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象征性的意义。本书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近年所撰相关专题文章的结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论,从考古、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以考古材料、图像材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托,对古代西域和南海地区曾流行的佛教、三夷教、印度教等进行了若干专题研究,也包括对新发现考古材料的探讨和对其他地区石窟寺造像遗存的探讨。第二部分书评,则是对近年所出重要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的评介,体现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西域历史考古研究以及敦煌吐鲁番研究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宏观把握与及时跟进,同时也伴以学理与方法的思考。
本书为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的一种,原书由日本青木书店1986年出版。本书为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渡边信一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批判性继承二战后日本中国古代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战国时代至唐宋之际中国古代社会农村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剖析。从秦汉时期的分田农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土地所有,再到唐宋时期的富豪层,以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时代三部曲,构筑了独具特色的 中国古代社会论 。
重商主义到底是混淆货币与财富、追求垄断寻租、政府干预无度、排斥市场机制、背弃自由贸易、惯于以邻为壑,还是通过金银积累、贸易保护、工业扶植、就业促进、国家干预、强权打造、殖民扩张,促成了西方国家的赶超发展? 为探解重商主义这个众说纷纭的经济现象,本书辑录了约翰 霍洛克斯(John W. Horrocks)、雅各布 瓦伊纳(Jacob Viner)、查尔斯 威尔逊(Charles Wilson)、西尔维亚 梅西纳(Silvia A. Conca Messina)、迪特 森哈斯(Dieter Senghaas)、奥特弗里德 加贝(Otfried Garbe)、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Friedrich List)、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九篇论作。 这些名家名篇均由编者在国内首次译成中文,有助于总结重商主义作为国家赶超战略的历史经验,其中霍洛克斯的《重商主义简史》、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导言》、汉密尔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