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 子贵母死 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 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 后诸葛亮时代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新人 与 旧人 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 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其首倡的 汉魏之际封建说 影响深远。本书借助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和喜爱的形式,力求接近历史真实。为提高可读性,本书精心穿插大量三国史插图,包括陶器、拓片、图画、书法等,兼有金圣叹批注《绣像三国志演义》中的部分绣像,各类图片并举,相得益彰。将多姿多彩的历史呈现给更广大的读者,正符合何先生将历史融进广大民众的诚挚心愿。希望广大读者悠游三国,在跌宕起伏中感受历史,在图文并茂中领略大师风采。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z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
该书是一部记述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开始,到公元前376年晋 国被赵、韩、魏三家所灭,约660年的地方断代史。全书收录人物220多位,包括30余位国君、80余位执政卿、卿及其他人物。为使读者易懂好读,对国君的记述采用了编年体,并以此为纲。对其余人物,采用纪传体。对事件则采用了纪事本末体。春秋中晚期,历史把晋国推到了前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 历史画卷,演绎了一个个千古传颂的典故。 鉴于作者本人意愿、专家建议以及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新发现、新进展,特此修订。
《三国人物风云录》是《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作者宋杰老师的第三部新著,全书分 魏晋风云(上) 、 魏晋风云(下)、 蜀汉英烈 、 东吴豪俊 、 外交谍影 、 乱世庸才 、 巾帼贤淑 和 三国综论 八个专题,记录和点评了汉末三国的珍闻轶事,呈现出与《三国演义》传统叙事有所不同的真实史迹,并从独特的视角揭示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孙权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等亦有所分析论述。
史学大师蒙文通先生曾在1933、1934年两度为北京大学开设 魏晋南北朝史 课程,本书即以课程讲义为底本整理而成。这是蒙文通先生现存唯一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系统论著,其中民族迁移和古代制度变迁等内容尤其能够反映作者长于思想史、民族史、历史地理的治学特色,极具学术价值。
《易传 革》有云: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如果将战国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么其中的赵、魏、韩三虎都是从春秋晋国的同名卿族演变而来。 本书充分利用《左传》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聚焦于春秋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晋国,以卿族政治为主线,不仅按时间顺序还原了晋国卿官领导班子变迁、卿族兴盛衰亡的壮阔史事,还逐一梳理了晋国十大卿族的演化简史,生动清晰地展现出各大卿族化家为国的 虎变 事业和成败殊途的历史结局。
《东汉的豪族》是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以历史类为主,而历史类中又以其最擅长的经济史为主。其中《东汉的豪族》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本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他的著述既注重宏观,又关注微观,以小窥大,以点观面,读后经常带给读者学术思路上和现实观察上的诸多启发。本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陞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此外,杨联陞的书评素为圈内外所称道,此次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书评。
三国,中国历史上最精彩莫测、最具启发性的时代之一。《寻真三国:战争、生活与人物》为香港大学博士、历史学者陈万雄重走三国兵争故地, 在场 感还原三国时代脉络与真相的图文力作。 《寻真三国》以战役为编撰主线,沿 群雄竞起 转折之战 三强鼎立 再造一统 四大篇章展开叙述,穿插以 神仙思想与道教兴起 曹氏与邺城 真假赤壁 金牛古道与沿线要塞 等22大亮点专题,采用多达490张实景照片、50幅示意地图 、34个知识图表,立体呈现和解析了烽火三国的战史权斗、地缘密码、世变人心、经济文化 陈万雄博士不但精研三国历史多年,更游走神州数十载,搜集和拍摄了大量与三国历史、社会、文化相关的证据与图像。《寻真三国》便融合了其对正史资料的研究,对文物、民俗、诗画文学的爬梳,对历史现场的实地勘察,并辅以图文并重、富于视觉张力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繁体版)》为套装书,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对所选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注释,历代各家之说凡有可取者均酌情采录。附录部分包括作家本传、以及对作家作品暸解评价上较重要的有关资料,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本书还增加了作者小传(或作品介绍),简要地叙述了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对一般读者或许略有帮助。
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共计231方。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个部分,每方墓志包括录文和疏证,注明图版刊载、录文著录和研究概况,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是集资料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典范之作。
三国两晋南朝卷 胡阿祥 孔祥军 徐成 著 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本卷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术回顾、文献资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论、关键原则等问题,置于 绪言 中加以说明; 结语 则从宏观的视角,统合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二者,归纳现象、指陈规律、思考利弊得失,并就相关的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为 魏晋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 开题。 本卷的主体撰述,分为十编。 *编概述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疆域与政区为政治地理的一体两面,政区与区划又为地方行政的一体两面
为什么会有三国?张角欲说还休,汉献帝默然无语。谁来终结三国?荀彧攥紧拳头,诸葛亮仰天长叹。三国大乱,礼崩乐坏,各路英雄纷纷问鼎:维稳者有之;篡国者有之;为生民立命者有之;图谋阶层跃升者众 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棋士,其实不过是棋子。 本书选取三国时期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权力法则、道统之争、地区矛盾、阶层升降等角度切入,以个体的抗争事迹折射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以大历史的高维度重看三国,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那段千头万绪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三国并非凭空而来,三国也没有断然消逝,本书讲述的大历史逻辑,将有助于你重新认知数千年的中国史。
十六国北朝卷 牟发松 毋有江 魏俊杰 著 本卷从社会政治进程与政区演变关系的角度切入,依据相关正史、别史、地理总志、文集、墓志、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十六国北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考证和系统重建。内容既包括诸政治实体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动历程,也包括领民酋长、护军、军镇、行台等带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区置废情况,展示了这些特殊政区与州郡县制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亦做出归纳总结。 上编以淝水之战(383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段,对十六国时期诸政治实体的疆域变动,行政区划的设置、分布及其沿革情况进行系统阐述,从行政区划演变的角度展示了十六国时期社会政治进程的图景。 中编为北魏疆域与行政区划的
《国史通鉴》第三部《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共十九讲,从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开始,到 八王之乱 、 永嘉之变 引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后汉三国 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
.
《国史通鉴》第二部《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共二十四讲,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汉三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貌相,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而这却是分崩动乱的近四百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祸频仍,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也融入了华夏的躯体。 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 乱世 ,也是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 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力求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复杂、纷乱的历史局面充分展现。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并对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