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对大量史料的专业研究基础之上,抽丝剥茧,用故事化语言讲述了北宋著名皇后刘娥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娥。 更进一步的是,作者以刘娥为切入点,以此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和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北宋政治运行的逻辑,为大众了解北宋真宗朝、仁宗朝初期的真实历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 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唐朝末年民变四起,各地藩镇自立为王,中原内乱不息。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乱世之中,天下四分五裂,纲常法纪松弛;统治阶层 替频繁,道德失序。骄兵悍将称王称帝,父子相弑轮回不 ,文人学士卖*求荣;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正是这段黑暗时期为华夏中国新一轮的整合统一提供了前车之鉴,孕育出文治昌盛,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赵宋之世。本书是一部讲述五代十国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从黄巢起兵讲起,再分别叙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的 替,以及南方前蜀、吴、南唐等众多割据政权的建立和北方契丹的兴起,直至周世宗柴荣去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作者以建立王朝政权的皇帝,及其谋士、将领等人物为点,以军事行动、重大事件、王朝兴衰为线,辅以描刻中原王朝对割
汉唐时期,是陆地丝绸之路发达的历史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等地的联系加强,一个涵盖欧亚大陆的交通网自此建立起来。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是欧亚大陆。作为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已较早将中国以西的区域连为一体,张骞出使,完成了丝绸之路最后一里路的联结,历史意义重大。到大航海时代,世界一体化进入新时期。但是,理解此前的欧亚大陆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是理解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础。 本书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写作而成,尤其充分地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文书在内的出土文献进行论证。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学术创作尝试。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感较弱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军事上,似乎除了灭亡陈朝、统一南北,再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战争。实则不然,隋朝可以说是从开国打到亡国,几乎无年不征、无岁不战。隋朝的作战对手,包括南陈、高句丽、突厥、吐谷浑等国家和部族,末年还爆发了以瓦岗军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战争,不仅战争范围广,而且相当精彩。本书不仅展示了隋朝的战争面貌,还解读了战争背后的政治演进,撷取了战争中那些名臣将相的精彩瞬间,力求为读者呈现一本较为别致的战争史记。
本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如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
193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之子李世民》,开西方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学术型传记之先河。费子智用优美的英伦传记笔调描述了伟大帝王李世民的传奇一生,以及他的性格、生活与文治武功。同时,他将李世民及新生的唐王朝置于六世纪晚期至七世纪早期欧亚大陆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大脉络下,盛赞了其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重建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拯救东亚文明于崩溃和毁灭的边缘,并在远东地区保存和传播 世界历伟大的 中华文明之功绩。
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发展,又是由长期僵持之局转向统一局面的过渡时期。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来考察,五代十国是一个大震荡、大变革的时期,这段历史“表面上乱,实质是变”,是中国社会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开始。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终于没有成为“五代”以后的第六代,中国历史又开始显现出走向统一的曙光。 本书前后三位作者,相隔二十余年。作者探幽索隐,详加考究,分两次合力撰写而成。全书共12章37节,另有原序、前言、五代十国年表、征引文献、索引、后记、增订后记、编辑后记等,还有近500幅文物图片。正文内容颇为丰赡翔实,涉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兴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典章制度等若干层面,其中不乏作者的别裁心得,是迄今为止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的精心之作。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 多极 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 互利 与 相互依存 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 德 义 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本书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接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 士人 的学术创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开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 文 的视角切入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族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分为“绪论”“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民族”“经济”“著姓”“文教”十个专题,作者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将短暂的五凉历史置于汉唐间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宏观考察,有兼以微观的实证,全面还原五凉政权的兴衰 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藩镇史一直以来都是唐朝历史的研究中避不开的一个课题,而其中又以河朔三镇*为突出。大唐盛世的荣光之下藏着什么样的灰暗底色?河朔藩镇的迷局里又是怎样的波诡云谲?一边是日渐式微的大唐帝国,一边是蒸蒸日上的河朔藩镇,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碰撞与火花?本书将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史籍资料,以时间为轴线,揭开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衰亡的秘密,逐步展现中晚唐的河朔藩镇割据史。
作为中国历 争议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关于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赞扬和贬斥分化严重,有人甚至将之指斥为女祸,也有人赞扬其在打破士族门阀上的进步意义。本书的目的,就是从史料出发,逐一考察关于武则天生平中的各个谜团,以期澄清被历史恣意夸大和渲染过的史实,洗去泼在她身上的污水,在理解她的基础上还原一个真实的武则天。本书在写作上兼具史料的严谨与叙述的流畅,见识独到,在内容形式上图文并茂,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