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 黄金时代 ,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 本书邀请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从全球视野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唐帝国,在吸纳近数十年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实而活泼地讲述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质生活和审美风尚,并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 讲史 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 细说体 在普及历史的领域独树一帜,既有精彩生动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评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图,此书本应按《周官》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个部分,故书名《唐六典》。因唐代官制与周官大不相同,《唐六典》实际上还是按照唐代国家机关体系进行编纂。此书分三十卷。
本书是中国中古史、中古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代表性著作。初版于1992年,旋即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美国《中亚杂志》、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澳门日报》等先后发表了多篇书评。 全书主要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诸如吐蕃向西域扩展势力及其与唐朝的争战、西突厥的兴衰、大食的东方扩张等。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等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中做了大量摘译,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刘统中古史文集》一书在刘统教授博士论文《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的基础上,全新增补11篇有关中古史、历史地理、军事史的论文。羁縻州是唐代在边疆和边远地区为少数民族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机构。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羁縻州的存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刘统教授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对唐代羁縻州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等进行论述,并考察其地理方位,对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等一一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订。资料丰赡,考证翔实,逻辑严密,论证允当,是唐代历史和边疆地理、民族关系研究的参考。全新增补的11篇论文,既有刘统教授对恩师王仲荦的怀念文章,回顾了他的步入史学研究的路径;也有刘统教授关于中古史、历史地理、军事史的思考与论述,体现了他在古代史和历史地理治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研究水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为向达先生的史学代表作,汇集了向达先生自1926年到1954年间发表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既有从中外文化交流史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重新审视的力作,也有作者多次前往西域进行历史考察的收获;既有作者对敦煌学资料所做的文本上的考证和研究,也有作者对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的探讨。本书集中反映了向达先生在历史学、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就和贡献。本书初版于1957年,当时向达先生十分看重这本书,称之为自己的 里程碑 。此次再版,根据作者亲属建议,增补了向达先生的 敦煌考古通信(二十九封) 和向达先生 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 一文。
本书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学术性传记,是作者前作《司马懿传》的姊妹篇。作为一个身处重要转折时代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本书多维度立体化地再现晋武帝这一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的政治生涯,以及其所处的重要的中古转折时代。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在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所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受魏禅让,建立晋朝,又渡江灭吴,终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西晋王朝是汉唐间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代,在官制、法制、经济制度、分封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改革,对后世历史进程影响深远。而晋武帝统治前期,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战乱,革新政治,推行法治,经济振兴,文化昌明,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而其统治后期,却逐渐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在国家大政和继承人选择上都出现了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着力重现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本书是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一,由岑仲勉先生编纂,他的历史学,是中国近代以来新旧交替而又急剧变革的这一特定时代的产儿。岑先生从不蔑视革命史实的高度,来整理有关资料。该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例如:对黄巢大起义研究的贡献、关于陈子昂在唐文化改革中地位的卓见、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其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
本书是关于唐代精英社会的研究专著。 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 ,这是唐人自身对所处时代的直观描述,昭示着士人阶层从乡里世界 脱嵌 ,进而实现 中央化 的历史进程。也因此,两京以外,士人的地方生活经历在历史叙事中多被遗落、删削。本书充分运用笔记小说与出土墓志,拼缀、勾勒出如下历史图景: 中央化 之后,唐代士人又转而从两京迁徙、侨寓地方州县,出现 地方化 的转向;围绕着诸项社会资源,士人与地方民众间呈现出竞争、对立的态势。作者认为,这种关系格局是中晚唐社会的特有结构,也是从地方视角重新理解唐帝国崩溃与唐宋社会转型的一条线索。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及各坊史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对历代长安图存佚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力图使大众通过本书对唐长安城有直观深入的了解,使这座旷世名都更加立体、细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多样呈现方式填补了中国城市建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学术性传记,是作者前作《司马懿传》的姊妹篇。作为一个身处重要转折时代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本书多维度立体化地再现晋武帝这一复杂的多面向的统治者的政治生涯,以及其所处的重要的中古转折时代。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在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所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受魏禅让,建立晋朝,又渡江灭吴,终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西晋王朝是汉唐间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代,在官制、法制、经济制度、分封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改革,对后世历史进程影响深远。而晋武帝统治前期,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战乱,革新政治,推行法治,经济振兴,文化昌明,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而其统治后期,却逐渐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在国家大政和继承人选择上都出现了重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所考察的是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作者意在从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切入,研究唐宋的转型,或者唐宋的变革。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并未循着以往的形式化思维,而是深入普通农户的社会生活史中间,通过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来认识这个变化时代发生的事件与历史意义。
中国中古时期,因其兼容并蓄、包容万象,引人入胜。作者吴玉贵运用传世史籍与新出土文献,考察了突厥、回鹘、突骑施、粟特等族群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详细分析了发生在高昌、伊吾地区的族群活动,并通过白居易诗词中的毡帐等个案分析,探讨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为读者详细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回鹘、突骑施等族群的面貌以及隋唐王朝与西域关系史的真实细节。
本书收录了作者主要的学术论文21篇,分为 考古篇 和 古代玻璃篇 ,末附作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时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若干篇。 考古篇 收录论文凡6篇,多为作者参加唐长安城西明寺、圜丘、大明宫、太液池等考古发掘的研究心得,涉及了隋唐长安城研究中有关宗教寺庙、礼制建筑、宫殿建筑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古代玻璃篇 收录论文凡15篇,这是作者四十余年耕耘的研究领域,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结合中外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总结了我国古代玻璃的发展脉络和工艺特色,并提出 历史上的东西交通要道不仅是丝绸之路,而且也是玻璃之路 。
隋代卷 施和金 著 本卷以传世及出土文献为依据,以隋代大业八年的疆域为范围,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隋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并总结了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全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绪论考证了隋代的疆域范围,并从总体上论述了隋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因、经过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从正面肯定了隋代变三级制为二级制、精简州县数量、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等改革举措。 上编十章按时段论述了隋代政区变革的过程。首先,对隋初开皇元年全国州郡县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开皇三年在北方、开皇九年在南方所进行的变三级制为二级制的改革,并梳理了改制后的州县分布;*后论述大业二年省并州县及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的变迁历程,其间对开皇六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隋末增损州县和更改州县地名也作了简要的说明。 下编十章
本书为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丛书之一种,以通史的框架、讲故事的形式,用成语串联起隋唐五代这一时段的历史大要。 全书分为六部分:前五部分以时间为序,讲述隋代、唐初贞观时期、盛唐时期、安史之乱至五代的成语故事;最后单列一章,讲述与唐诗相关的成语。全书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和专家研究成果,以111则成语向读者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别还原了唐朝时期的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帝国的蓬勃气象。 本书将与另九本讲述其他历史时段成语故事的图书一起,构成一部系统完整、通俗好读、富有特色的中国通史,兼具历史的专业性与通俗普及性,在帮助青少年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弘扬悠久而优秀的中华文明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价值。
本书主要对中唐前期的政治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笔者所关心的若干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如,阐述中唐前期唐代宗和唐德宗在位时期的政局变化,各种势力为了掌握、维持政权进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采用 政治过程 的观察视角,不仅限于追究中唐前期政治的利弊得失,也通过新的角度考察为治史者所熟悉,甚至是习焉不察的一些观点和认识,追踪中唐政治形成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环节。鉴于藩镇在这一时期对朝政的影响极为关键,故而有关藩镇一朝廷的互动关系亦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丛书简介: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分时代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转型期。只有完整地考察唐宋,才能更清楚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和意义,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也才能得到整体体现。城市社会及
本书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汉唐时期的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过程,并通过对丝绸之路上一系列物种、技术和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传播的研究,来理解跨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在资料的应用上,主要依据传世基本文献,如正史、游记、文集、笔记小说、类书等,同时注意收集和利用相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另外对域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资料也予以特别关注,如对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印度文献以及近代以来研究中西交通、中外关系的成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