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 案情分析 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 造因 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的北伐、西征,以及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明末三大案等历史事件,以及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方孝孺、张居正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 重写晚明史 系列之一。作者站在全球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本书从嘉靖间内阁更替下笔,描述了张居正从内阁中脱颖而出,并以天下为己任实施新政改革等的历史过程。 作者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朝廷间的日常细节,诸如大臣的沟通相处、皇帝与阁臣的问答对话、给皇帝授课讲学内容及上课过程等,通过这些难得一见、颇具生活气息的细节,立体呈现出一段鲜活而带着温度的晚明大历史。 本书分五章:*章《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第二章《张居正与万历新政》,第三章《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第四章《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第五章《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
万历十五年,亦 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目前为西班牙舰队全 出动征英的前 年;而在 ,这 淡淡的 年中,发生了若干为 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 。这些事 ,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 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 的重点,而我们的大 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 先发 以 大 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 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 类好书的提名。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 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 选彩 图片10余幅。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南明史:1644 1662》的目的是回答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 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 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将
《走进晚明》为何兹全主编 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 之一种。全书对万历年间至明末的晚明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一幅晚明社会和政治变迁的图景。近年来,现代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一般而言,对于晚明资本主义萌芽一说赞同者为多数,而本书则进一步论述了明朝官僚体制与自由经济发展格格不入,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失衡并*终导致动乱从而打断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是樊树志先生 重写晚明史 系列的一种,讲述了崇祯帝虽然不是 亡国之君 ,却终不免遭遇亡国的历史事实。几十年间大明王朝被吞没于历史的烟尘,是内忧,是外患,是君臣有隙,还是人心尽失? 崇祯帝在匮于兵力、财力的情况下,面对攘外与安内的两难之境,回天无术。阉党余孽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八年,假装 无党 以攻击陷害他人,使得崇祯帝和大臣之间信任殆失,对朝纲秩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无可奈何花落去,是非功过,留于青史在人间。 本书分三章:*章《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第二章《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第三章《改朝换代,谁主沉浮》。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 重写晚明史 系列之一。作者站在全球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本书描绘了一幅从万历间皇帝与大臣的立储之争,到天启年间阉党与东林党争的历史长卷。通过诸多细节对话和场景还原,立体呈现了万历皇帝复杂的内心世界,及东林士人在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念与阉党横行、颠倒黑白的现实世界中的思想挣扎。 本书分六章:*章《 争国本 :围绕册立皇太子的纷争》,第二章《疑影重重的内廷》,第三章《勤于聚敛怠于临朝的皇帝》,第四章《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 东林党 论质疑》,第五章《从泰昌到天启》,第六章《畸形的阉党专政时代》。
《晚明大变局》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 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中,樊先生在诸如 倭寇 问题、西学问题、东林及复社问题等上,澄清了人们的诸多误解,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同时,樊树志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首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还原了瞿汝夔在西学东渐过程的关键性作用,打破了学界历来引用西方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传教成功仅归功 三大柱石 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说,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西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清廷大乱,无人收拾残局之际,清廷想起了被闲置的李鸿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 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李为免再成为替罪羊,本欲观望,但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无奈,李上京求和,在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而当时这个位年迈的重臣因为感染风寒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代三藩研究》在整合、出版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地与专家、学者沟通,对明清史及故宫学研究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以提高明清史和故宫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并向成为我国明清史研究成果的出版重镇不断迈进,其精神也值得赞扬。
本书稿以新的视角、客观地剖析了清王朝*后十年的历史,义和团运动、新政改革、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晚清*后十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书稿对当时中外各国发展的情况、实力变化等进行了全面解读,为读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参考。书稿可以使读者领略晚清*后十年的潮起潮落,领略时代的风云际会,体察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程,可读性强;另外,书稿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学理性认知,提出了具有史鉴意义并发人省思的思考,知古鉴今。
《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收入了日本著名明清史学者们撰写的21篇文章,论题包括明清农业社会、明清商品生产、明清村落组织机构、明清王府、海禁与朝贡、秘密结社、明清时代人们的身份感、清代地缘社会、徽州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等。本书中的文章不仅对日本学术界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来围绕这些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介绍和评价,而且大胆地对中日史学界一些传统观点和看法提出质疑,依据所掌握的*史料,指出了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和应该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该书中的一些文章还敏锐地抓住刚刚出现的和正在成长中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对一些常见的课题以新的角度做出新的探索。本书代表了目前日本研究中国明清史的*水平,同时也是日本学者对20世纪日本的明清史研究的*全面的总结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清书院研究》共六章节,内容包括明清以前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明朝时期书院的全面发展、清初书院的恢复、清朝中期书院的兴盛、清朝后期书院的衰落等。《明清史学术文库:明清书院研究》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南明史:1644 1662》的目的是回答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司徒琳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 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 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仅有的两个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
《清朝皇帝列传》是阎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 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它是 电视讲座的底本 ,其后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提纲挈领,讲述的只是12位皇帝的某些历史侧面。本书则通过传记的形式,对清朝皇帝进行了全面解读,材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详尽,讲述更为具体,文字更为细腻。现在,阎先生又以其固有的严谨,进行反复推敲修订,经过剔出错讹、修正疏误、补充材料和选配图片,并将修订后的《清朝皇帝列传》更名为《清朝十二帝》,内容大有综合提升之意蕴,相信对于读者将很有裨益。
明初即实行的海禁政策是阻碍海外贸易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有明一代,海禁政策虽时有变化,但始终没有完全废除,它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如影随形。明代的海禁政策还被清代所继承,即今人所说的“闭关”,可谓影响深远。1986年在宁波举行的中外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晁中辰提交的论文是《明代海禁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3辑),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自此以后,陆续在这个领域发表了一些论文。《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海外贸易研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1925 年10 月10 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开幕仪式,紫禁城中的皇家藏品和艺术珍宝首次对公众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其后, 奇迹一般地,故宫文物安然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上Z为动荡不安的年代,所受损失微乎其微。 九一八事变 后,政府 认为日本人得到了东北,野心绝不满足,将来在平津,难免一战。故宫文物,是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 毁掉一件,就少了一件,国亡有复国之日, 文化一亡, 便永无补救之方了 。为此,国民政府决定转移部分珍贵文物。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政治和艺术珍宝的书, 讲述的正是20 世纪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转移避险的这段伟大而充满戏剧性的非凡经历,以及何以在海峡两岸创建两座故宫博物院的传奇故事。作者根据两岸当事人的*手资料、对其后人和两座博物院院长的专访,完成了这次完整的陈述,文笔细腻,扣人心弦。
明朝历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经十七朝,当政的皇帝有十六位,代表了明王朝的各个时段及其不同的特征。从洪武开国到崇祯年间,明朝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虽历经调整与变化,但都非常成熟。官绅集团与士绅社会的建构,成了王朝生活史的重要表征。政治脉动中的绅士社会,是于朝堂之外,能呈现明代历史特质的一个关键方面,特别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与文教中心之地江南,尤具代表性。 本书既有宏观历史进程的梳理,更有大明祖制、秩序控制、政治统治、社会变革、士绅生活、地域社会与末世鼎革的细致论说,多侧面地表达出明代中国发生的诸多变化、王朝统治与地方社会控制之复杂性,以及明代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