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变化急剧,众多风流人物演绎着各种悲喜剧,构成了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现实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感知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是我们编写这样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的出发点。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全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每个篇章由篇章概述、大事年表、历史故事、相关链接等栏目组成。另外,辅以小常识,并插入相关历史图片。这些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以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饱览百年风云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19世纪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如何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命运?茶叶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获得英国人的青睐?鸦片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茶叶贸易的机遇?在全球化大潮中,茶叶在西方的命运与鸦片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是一部大纲性质的著作,是被称为 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 的民国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该史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概括说,蒋氏的史书为大纲性质,以中国的近代化为脉络,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下半部分特设了附录专属章,有助于理解蒋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为基本依循,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分为十章,设计有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框架结构、教学讲义、延伸阅读等板块。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与讨论,注重联系实际和纳入理论热点,贯彻教材的核心思想,推动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本书系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教辅材料,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人员教育教学提供的参考用书。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当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适当缩小篇幅,增加近十年的中国历史,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
中国近代史从*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民国建立(1911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本书根据师大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发展之路。市场反响较好,每年发行量稳定,有进一步提升的市场潜力。
《中国近代史》,由《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部文稿组成,均作于一九四九年之前,涉及鸦片战争至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亦略涉近代以前的中西交通。五种文稿,既有以时间为线的史事梳理(《中国近代史讲义》),也有专题性质的评介和分析(《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既有制度史(《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也有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铺衍(《日俄战争》)。通过史学大家之笔,透过民国学人之眼,我们会对后传统时代的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完整而又立体的认识和了解。
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比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这正是作者诠释历史的独特方式。本书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关注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环节,通过对主导这些大事件的历史行动者的思想和行动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呈现近代中国的演变脉络和宏观大势,以独特视角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了全新阐述。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本书为胡德坤教授已发表论文的合集,为“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中日战争史研究不同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大致可认为前者属世界史研究,后者属中国史研究,但二者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本书研究重点,一是中日战争的起源,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二是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的影响,探讨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王云五所著的《谈往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各派政治势力和社会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除了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基本保留了作品原貌。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着眼于其文献价值,辨析真伪,而获得本真的历史事实。
《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作者李惠民的以详实的史料,对太平军北方战场的主要将领、战术、管理、纪律、情报、俘虏政策、后勤伙食等都进行了详细考察。经过与作者沟通,增加了故事与主要人物的描写,增加了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比如在京津、山东的战争。增强了受众关心的问题如北援军问题、北方地方团练问题影响整个北方战场的胜负得失。本书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可读性很强。
《甲午战争 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一书立足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作者弗拉基米尔可谓意大利的 中国通 ,他认为,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失策,给日本入侵朝鲜提供了外交上的把柄。同时,日本在军事装备和技能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变革远远超过了中国,从而为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该书出版于1896年,可以说是*早集中介绍甲午战争历史的西方图书之一。尽管该书对日本不乏赞许之处,更没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烧杀行径,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准备侵华战争,是如何利用所谓的国际公法来取得西方国家的默许,从而步步使中国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围绕蒋介石与宋子文、孔祥熙家族以及宋、孔家族经办的商业(金融)机构而撰写的论文的结集,有的发表在大陆和中国港台地区重要的史学刊物上,如《历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有的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史料发掘和还原真相等方面推进了民国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次结集出版,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民国史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研究心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另外,民国史研究大家张宪文为本书作序,如锦上添花。
八国联军侵华军队如何在空无一人的紫禁城里大开阅兵大会,西逃的慈禧又如何耀武扬威于次年回銮?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日本如何以弱胜强?晚清Z后十年的政治班底如李鸿章、刘坤一、慈禧太后等如何一个个凋零,*后走上末路?在20世纪的头十年,西方媒体如何看待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而在中外摄影师的镜头中,又呈现出怎样的 中国形象 ?师永刚历时数十年,走遍全球各大博物馆,为晚清的*后十年写下这部 纸上纪录片 。
许金生编写的《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 (1868-1937)》充分利用日本军方遗留的原始档案, 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 间日本的侵华思想、国防方针与对华谍报计划的关系 进行了探究,论述了日军对华谍报中枢组织的构成及 其作用,对日本陆海军在华各类谍报主体的形成、发 展、组织状况、报告形式及报告内容等进行了全面解 析;同时,考察了日军中央情报机构和在华谍报主体 获取情报的种种手段,以及日军中央情报机构的情报 处理部门和报知形式。在此基础上,对近代日军对华 谍报活动及其体系上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近代日本对华谍报活动极其猖獗,危害极大,本 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近代日本是如何全面开展 对华谍报活动以备战侵华的,国人可由此加深对日本 侵华历史的认知。
本书稿试图从物质文化史的视野,跳出 贾而好儒 的既往认识,从对富商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物品流动的考察,重新对徽州盐商的奢华现象的形成和历史提出新的解释。该书稿认为,成为文人不是清代商人生活中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关注点。通过考察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重新解释了盐商的奢侈行为,丰富了我们对18世纪人与物关系的理解,尤其通过分析徽州盐商和乾隆朝廷的关系,提出一种用于理解18世纪中国盐商社会形成的新关系结构 朝廷-盐商关系网络。本书稿除导言和结论外,共五章,分为三个部分。章为部分,考察了清中期徽州盐商兴起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第二部分共两章,通过研究江南城市中心的盐商制作贡物、搜寻善本等收藏活动,讨论具体的互动过程。第三部分转向另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 盐商的老家徽州,主要说明盐商如何制造物品(如族谱、牌
《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编著,《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收集云南和贵州两省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所选辑之资料一为原始文件,一为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当时人的日记,其他尚有一部分为未发表过的旧稿本及流传较少的印本,可为研究辛亥革命史者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