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是一部大纲性质的著作,是被称为 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 的民国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该史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概括说,蒋氏的史书为大纲性质,以中国的近代化为脉络,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下半部分特设了附录专属章,有助于理解蒋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 1942))(第2版)》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变化急剧,众多风流人物演绎着各种悲喜剧,构成了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现实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感知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是我们编写这样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的出发点。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全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每个篇章由篇章概述、大事年表、历史故事、相关链接等栏目组成。另外,辅以小常识,并插入相关历史图片。这些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以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饱览百年风云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是一部大纲性质的著作,是被称为 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 的民国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该史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概括说,蒋氏的史书为大纲性质,以中国的近代化为脉络,提出了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下半部分特设了附录专属章,有助于理解蒋氏近代史的厚重思想。
清朝是战争频仍的朝代,从马背上征战得天下,又在隆隆炮火中为革命所推翻。《清朝涉外战争史》一书聚焦清朝的涉外战争,内容包括从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一直到20世纪初期的八国联军侵华等12场清朝涉外战争。作者以采集史述为主,稍加补缀而成,内容引述严谨,史料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只记录战争经过,不搞分析,功过是非,读者自辨。二是视角问题,中外互参,各种观点都摆在一起。三是梳理到位,既有雅克萨之战、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比较常见的战争,也有甲戌之战、甲申之战等不太常见的历史。
19世纪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如何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命运?茶叶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获得英国人的青睐?鸦片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茶叶贸易的机遇?在全球化大潮中,茶叶在西方的命运与鸦片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比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这正是作者诠释历史的独特方式。本书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关注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环节,通过对主导这些大事件的历史行动者的思想和行动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呈现近代中国的演变脉络和宏观大势,以独特视角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了全新阐述。
中国近代史从*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民国建立(1911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本书根据师大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发展之路。市场反响较好,每年发行量稳定,有进一步提升的市场潜力。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当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适当缩小篇幅,增加近十年的中国历史,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
本书是 半小时漫画 系列图书之一,围绕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 漫画 文字 的形式呈现中共创建前后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全书共分为七章, 前赴后继,救亡图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上)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提纲挈领、详略得当地勾勒出党的创建历程。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为基本依循,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分为十章,设计有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框架结构、教学讲义、延伸阅读等板块。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与讨论,注重联系实际和纳入理论热点,贯彻教材的核心思想,推动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本书系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教辅材料,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人员教育教学提供的参考用书。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中国近代史》,由《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部文稿组成,均作于一九四九年之前,涉及鸦片战争至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亦略涉近代以前的中西交通。五种文稿,既有以时间为线的史事梳理(《中国近代史讲义》),也有专题性质的评介和分析(《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既有制度史(《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也有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铺衍(《日俄战争》)。通过史学大家之笔,透过民国学人之眼,我们会对后传统时代的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完整而又立体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 苏报案 、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 细说体 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本书以全新的“蓝色”视角,即站在海权理论的高度对甲午战争进行全面、准确且具有军事学术特色的回顾。作者以报告文学般的叙事方式,配以近百幅珍贵清晰的历史图片,生动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全过程,带领读者领略了近代风云变幻。书中融入了作者对甲午战争史数十年研究的诸多成果:对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过程进行军事方面的分析讲评;对中日两国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交战和结果进行海军技战术方面的专业剖析;对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灭结局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对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个人在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决策情况进行深入精准的考证评判;对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谈判中的相关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分析;对中日两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和近代化事业及其成败得失进行总体的对比和反思;对甲
许金生编写的《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 (1868-1937)》充分利用日本军方遗留的原始档案, 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 间日本的侵华思想、国防方针与对华谍报计划的关系 进行了探究,论述了日军对华谍报中枢组织的构成及 其作用,对日本陆海军在华各类谍报主体的形成、发 展、组织状况、报告形式及报告内容等进行了全面解 析;同时,考察了日军中央情报机构和在华谍报主体 获取情报的种种手段,以及日军中央情报机构的情报 处理部门和报知形式。在此基础上,对近代日军对华 谍报活动及其体系上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近代日本对华谍报活动极其猖獗,危害极大,本 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近代日本是如何全面开展 对华谍报活动以备战侵华的,国人可由此加深对日本 侵华历史的认知。
作为中国近代实业的代表人物,盛宣怀一生遗留下了大量的档案。本书即以上海图书馆所藏部分盛宣怀函稿为底本,选择整理了三百余封他亲自撰写的书信,内容涉及晚清通商银行和铁路总公司的开办、电报局的赎股事宜、汉冶萍公司的招股及后来的中日合办、辛亥革命后盛氏产业的处理,等等,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料集,亦是研究晚清史不可或缺的*手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进行英勇斗争的同时,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一开始起步,就充满着崎岖坎坷,更是十分艰难和缓慢。本书汇总了吴承明、胡滨、龚书铎、吕明灼、丁守和等著名学者的二十一篇精品力作,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近代市场发展等社会经济变革,对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西方思潮的传入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转型等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集中呈现出了传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步履维艰。
作为专史,作为高校历史系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的教材,本书以1826 1956年间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把中国近代文化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分为九章,重点论述了近代新文化生长和嬗变的轨迹: 1826 1894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新文化的准备期; 1895 1912年,新文化的草创期; 1912 1927年,新文化的奠基期;1927 1937年,新文化的建设期;1931 1945年,中国文化困厄更生,民族精神空前焕发,新文化的民族性得到加强;1946 1956年,新民主主义由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为近代文化发展的*后阶段。 本书被列入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并被评为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