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 速成的近代化 。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 两头不到岸 。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 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 政变,暗杀,学潮,工潮,政争 1895 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 当时人述当世史 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中华民国史》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兴亡的历史长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有关地方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国内收藏的大量民国书籍报刊,还广泛参考了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相关资料、著作、文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民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该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 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的历史时段,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
顾维钧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该大学的 口述历史计划 ,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维钧先生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17年始得完成,总计11000余页。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手资料。 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限于当时的翻译和出版条件,回忆录翻译完一册,出版一册,1983年出版*册,1994年出版第十三册。近年,应作者和译者方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持撰写的《民国史人物传》,与《中华民国史》配套,更名为《中华民国史 人物传》。 本书选取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编撰各传。该部以人为目,广泛搜集传主生平资料,传主事迹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史实准确,评断公允,文字精练,真实可信,足以传诸后世。每篇传记的篇幅为3000至6000字,人物排列则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另编姓氏笔画顺序索引附于书后,全套书共分8册,总字数为500万。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人阶级大本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其特点可用 闳、深、雄、奇 四个字概括。本书遴选了近年来在《档案春秋》杂志刊登的红色题材文章,汇集成上、中、下三册,分为说人、叙事、说物三个主题,内容主要聚焦建党时期和中共中央在沪期间,追忆建党先驱、体现先烈的情感世界、展现革命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 其中吸收了不少近年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归集了部分亲见、亲闻、亲历者的回忆记录,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全书选配图片近三百幅,图文并茂,以人示范、以事寄情、以物证史,助力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厚植人民心中。
自晚明以降,欧洲传教士踏上东方土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信仰,更凭借先进的科技,绘制出一幅幅包括精确比例尺、经纬度及水深数据的海图;与此同时,中国官方海图亦悄然蜕变,挣脱了传统方志的桎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海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文化交流的镜像,映射出国家意志与海洋战略的微妙调整。 本书以图证史,以考察明清两代的海图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生动再现一个既交流频繁又暗流涌动的全球权力格局变迁时代。书中收录了百余幅东西方珍贵海图,每一幅都是连接过去的通道,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隐秘故事。
本书从文化战线抗战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历史,主要从日本侵略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抗战思想与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团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艺术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历史及其特点、历史意义和贡献。
.
《人间正道是沧桑 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卷 上下册)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编写工作。本成果得到国家语委2020年度科研项目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批准号:WT135-74)的资助。 本卷以革命旧址为主体素材,以手绘美术为展现方式,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本卷呈现的革命旧址主要包括五类:一是党的重要机构旧址,二是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三是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四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五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革命旧址既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也是独特的文化景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手绘美术是一种极具表现力与亲
袁同礼(1895 1965),字守和,中国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被学界誉为 中国图书馆学的祭酒 、 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 。1929年起长期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务,其后分别在斯坦福研究中心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编著有《西文汉学书目》、《新疆研究丛刊》等。 袁同礼亲身参与见证了新文化运动,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筹建,现代敦煌学发轫,故宫文物、平馆善本和西南联大南迁,平馆善本运美,《永乐大典》海外寻踪,欧美汉学发展等历史事件,与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张元济、胡适、赵元任、顾颉刚、傅斯年、董作宾、王重民等名家,以及伯希和、钢和泰、恒慕义、费正清等西方汉学家交往频繁。《年谱长编》利用报刊、公文、书籍,以及袁家珍藏书信与众多海内外档案,逐日梳理出这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 中枢式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雅俗关系”与“胡汉关系”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礼制”与“礼俗”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次完全胜利。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再现70 年前的艰难岁月,重温中国共产党开辟广大敌后战场,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军民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光荣历程;弘扬以天下兴亡、
本书是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代表了国内民国史研究水准的代表性论著。《中华民国史》的论述时段,上起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领导反清革命,下迄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后人记述的历史时段,也是距离当下最近、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历史启迪的时段。举凡这一历史时段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关键的历史节点,活跃的重要人物,这一时段中国的内政、外交、战争、革命等等所反映出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经济的问题,都在该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辛亥武昌首义、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创建共和,北洋年间纷繁多变的政局、军阀混战的复杂头绪,国民党登台后的派系纷争、内政外交,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性胜利,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共产党的崛起与
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是权力、冲突与变革中的一种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权力的更迭与交织更显示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中国的城市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在这种城市系统中寻求脉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文化生态的更迭中,现代化逐渐演变为一种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与大后方的历史休戚相关,彼此依赖,彼此共生。其研究具有高的学术价值,让人在历史与空间中寻找现代化的痕迹与记忆。本书是主要研究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从军绅关系中窥探出权力的交织,从城乡二元矛盾中探究变革的动态,此外,括开埠、市政、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环境的演变,并由此分析出各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化意义与其背后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
.
注:书籍颜色、尺寸、重量以收到实物为准。(本店提供图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