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晚年对埃德加 斯诺说,这是他 一生中黑暗的时刻 。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力主 北上 。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 北上 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本书由著名党史专家郭德宏和张树军担任主编,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两年时间里,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是一部具有较高质量的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 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 中心地 六边形模型 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 大上海解放史 。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 银元之战 物价之战 。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向读者呈现台头村总体的生活面貌,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本书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美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成的书。该书和早于它出版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以及晚于它出版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家书中的百年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萧功秦先生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萧氏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所以,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 文革 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现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保留原有特色,整体结构不做大改变,具体内容上增加今年学术研究的*成果,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本次修订由王桧林先生学生张皓教授主持。本书计划2013年12月交稿,4月出版。
20世纪30年代日本 侵华 对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了重大 影响 。 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 蒋介石 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 建立一个统一 的 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 世纪 30年代 中国 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 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 恶土 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 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5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本书是作者从事邓小平著作编辑和生平思想研究的成果,1999年出版第一版,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为深切缅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者根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和新的研究成果对书稿进行修订,人民出版社与武汉出版社联合推出第四版。本书分别从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与历史转折、邓小平和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与科教兴国、邓小平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和祖国统一、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邓小平的战略思维10个方面,详尽阐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诠释了历史与历史的选择。在作者的笔下,一位影响历史发展轨迹、改变一
本书稿是一部阐述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对日正面战场的纪实著作。书稿讲述了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哈尔滨保卫战、长城抗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及一些国民党要员(马占山、傅作义、张学良、薛岳、杜聿明等)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书稿资料详实,真实客观地再现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是一部较有价值的研究正面战场抗战的力作。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邱,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的。 淮海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结束,历时六十五天。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的战役。这个战役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之不得人心,其失败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军事思想的伟大和英明。为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编纂此书,以供兵家和史学家参考。收入本书的资料,均为参加淮海战役的原国民党军将领所提供,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记录。为了如实地反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实际状况,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对有分歧的重要问题,一时难于核实的,则多说
本书是 金冲及文丛 之一种,收录了作者历年所写的六篇谈论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文章。这六篇文章分别是《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 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对创建赣南闽西苏区的思考》《山东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初阶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全书探讨的问题从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敌强我弱甚至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面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所做的摸索和实践,并逐渐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路线。作者在文中总结道: 为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次完成,甚至会因判断失误而遭到暂时或局部的挫折,只有投身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的比较和盘算,同时多研究前人在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