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全新力作。书中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的宏伟历史画卷,在二百年视野中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作者持续关注185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轨迹,从晚清时期现代化的艰难启动到改革前30年的经济增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等,并展望2050年中国的现代化前景,既立足历史,又注重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展开的独特方式,可为思考当下变局提供参考。
本书是*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 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手资料。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更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晚年对埃德加 斯诺说,这是他 一生中黑暗的时刻 。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力主 北上 。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 北上 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内容简介: 《生产队纪事》描写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农民的生活,作者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为依据,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选择典型情节,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努力反映那个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为农民保留一份真实的生活画卷。同时以冷幽默的笔触剖析社会与人性,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江南农村面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农民生活,都不同于传统社会。作者以这一时期为记录和描写对象,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为 生产队 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展开一个切面,供后人研究参考。《生产队纪事》原名《生产队档案》,开始写了30篇,每篇是一个独立的故事,2008年在无锡地方报刊连载。由于选材真实,贴近生活,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反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战争初期,在我军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速胜的企图后,国民党军队改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延安陷入危急。面对国民党胡宗南等部的进*,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抉择。自1947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中共中央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成功实现了战场形势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折。 本书是国内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全面、最详尽的成果之一。全书以恢宏而不失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再现了战斗现场的惊心动魄,讲述了转战途中的千钧一发,展示了党中央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历史雄辩地证明:一场战争乃至一个党的胜败,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大师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 被傅斯年称为 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于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最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 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 中心地 六边形模型 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重写大历史计划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 中的第一部。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之前的思想启蒙演进到社会化的文化运动,引起《新青年》内部的分裂,胡适等骨干成员对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抱有疑虑,陈独秀和李大钊则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运动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态势不同,主要体现于社会化宣传层面,且难以为继,于是很快就不得不由社会改造转向政治革命。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与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事实合为一炉,可以依照时空联系从各种视角还原历史的本相及其演化,使得新文化运动史的研究站上新的台阶。
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年下半年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被解放军一个个歼灭,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共产党则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打过长江,夺取全国的胜利。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201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者,偶然间邂逅了一批珍贵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手资料,这批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及照片 这批珍贵资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间,一个西方家族的在华经历,涵盖医疗、教育、外交及援助等活动,展现了在华传教士家族与近代中外历史、时代命运之间的交织纠葛。本书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翻译和研究,为后人探究彼时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家族的主要四位成员: 盈 亨 利:参与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伊萨贝尔:担任末代皇后婉容英文教师,见证清皇室变迁 梅 迩:二战时任美国驻华武官,亲历中外历史交汇点 茹 丝:代表国际卫生组织深入西北腹地,促进地方医疗进步
20世纪30年代日本 侵华 对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了重大 影响 。 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 蒋介石 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 建立一个统一 的 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 世纪 30年代 中国 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 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剑桥*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12卷的中译本。 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 J内森、詹姆斯 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的价值,可以用雷利 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 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来表述全体,在中外学界都很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的声音来概括整个运动,而忽视其多元并进的一面。在当年具有重大影响的 梁启超系 ,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希望 以解放求改造 ,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有所不同。同时,该群体并非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构成性力量,参与且形塑了时代的思潮。后来被历史记忆所抹去的,也不单只是他们的文化观点与作为,更重要的是抹去了这一构成性作用。本书侧重思想的过程与肌理,以 梁启超系 这一群体的故事为主线,重访 另一类 新文化理念,呈现了全新的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直面黑暗,为真实的历史发声,数百位日本亲历者首度公开血腥残酷的战争经历。 二战中,日本对亚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创伤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终都对战争的根源、过程、代价以及后果避而不谈,更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为何会如此?而与之相反,被拖入战争深渊的日本平民,在数十年后回顾那场战争时,用得更多的词是难以启齿、不堪直面? 本书堪称一部开创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 F.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本土的战争亲历者,参考众多未曾公开的信件、遗嘱、日记、军用笔记、政府档案等,力图重现战争全貌,并首度公开当今日本人回忆 二战 时的矛盾心态。本书的受访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学生、慰安妇、在华商贩、画家等
在党的历史上,从1937年十二月会议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该著作以丰富扎实的史料、坚实的理论视角集中呈现与阐述了此段历史。 全书约16万字,分为四章正文与前言、结语六部分。全书以十二月会议为起点,运用大量的会议资料和档案文献等一手资料,以及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回忆录、文集等,从史料出发,有力论证了毛泽东等人如何提出中共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有关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和中共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性;同时也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王明等对于上述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以及所犯错误形成过程。 全书立意新颖,细节叙述较为吸引人。如在第二章开篇讲述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他热情接待,在欢迎仪式上,毛
一个 现代 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 苏报案 、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 细说体 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