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不仅是柏杨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杰出开拓之作、之作。在同类书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及格的竞争者。 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 典藏版制作精美,分上下两册,大16开本。并随书附赠柏杨生平影像VCD
一、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 二、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 三、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四、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 五、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原始文本扫描之后经过修复处理,仍存原式,少数文献由于原始底本欠佳,略有模糊之处,不影响阅读使用。 六、本编原始底本非一时一地之出版物,原书装帧、开本多有不同,该书汇编之后,统一为十六开右翻本。
《越南受降日记》是关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和处理善后事宜的真实记录,由作者在越期间撰写的日记改编而成,详细记述了国民政府在入越受降前后对越南政策的变化以及国民政府与法国殖民势力的矛盾冲突。书中另有不少作者在滇越两地的游历记载,对越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亦多有涉猎。全书内容详实,文笔生动,一直是人们了解研究越南受降的手资料。
《新中国70年》运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平实顺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准确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理论、重大实践;生动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巩固和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中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与奋进历程;生动描述了新中国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人间发展奇迹;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实践的不断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该书还生动记述了各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无
《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忽必烈的挑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颠覆。
民国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本书就是一部最全面最客观最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
本系列丛书是中华文明断代工程的成果,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与逻辑,也就是说从时间绵延与空间伸展两个方向,介绍了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原始状态。本书探讨了人从何而来、人形成的历史逻辑是怎样的、人创造文化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又是怎样反映在原始传说中的等问题,又对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进行了个案透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撰著的《新中国70年》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奉献的一份贺礼。 撰著和出版《新中国70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赋予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重要任务,也是该所作为国史主要研究和宣传机构的重要责任与使命。该书撰著和出版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亲切关怀、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 《新中国70年》运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平实顺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准确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理论、重大实践;生动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建立、巩固和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中找到中国
《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以实证的方式,概述了中国史前人面岩画存在分布带这一重大发现,并论述了人面岩画的符式特征、制作技法、分布区域以及传播演变过程;还结合史前彩陶、甲骨文、金文、商周青铜器纹饰、上古神话、傩戏面具等方面作缜密求证,揭示出中国史前人面岩画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祖先崇拜”观念都在人面岩画中见出其萌发形成的过程。《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配以400余幅图片,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史前人面岩画,在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沙漠,从北部草原到闽南丛林这长达4000公里地域中的实存状况。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的作者郭文杰采访了14位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沦陷区的老人,他们当中年龄大的98岁,小的81岁,或出生在天津,或生活在天津。书稿以口述的形式,详细记述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老人在天津沦陷后的生活状态。书稿在程度上也反映了日伪时期天津百姓的生活全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贴近百姓生活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全景解读主宰世界历史进程的隋唐帝国兴衰史 隋唐两个王朝的渊源极深,不仅因为唐朝开国君主与隋朝统治者有亲戚和臣属关系,更在于唐王朝继承并发扬了隋朝的政治体制,两个王朝几乎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隋朝几近于唐王朝的“前奏”和“序幕”。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是一个高度自信的王朝,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平等相待,一幅海纳百川和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与王者风范。 有了隋朝的铺垫,大唐王朝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Z强盛、影响力Z为深远的封建王朝。直到如今,海外华人也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传统服饰也被称作“唐装”,大唐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唐王朝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周边亚洲国家的历史进程,某种意义上讲,也主宰了中世纪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青铜时代》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向来与《十批判书》并称为姊妹篇。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在《青铜时代》这部文集里,更侧重于考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相关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资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觑。
“爱上北外滩?关于虹口的记忆”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乍浦路为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864—1904年之间分段辟筑,最初即以浙江乍浦命名,南起苏州河乍浦路桥北堍,北至原公共租界界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一个半世纪以来道路本身面貌变化不大。本编所涉篇目内容,沿乍浦路自南而北排列,并加入与其相交的昆山路沿街建筑风物。
发生在《夜宴图》与韩熙载身上的故事,以及韩熙载与他周围的人们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于当代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人们在看到《夜宴图》的时候不会只想到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图中人物的命运,更会关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关心韩熙载坎坷的人生,还有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等等。 当作者昌着酷热在书房中为此书在键盘上敲下一个句号时,作者感到一丝轻松,因为作者终于可以以作者之所知讲述人们未秘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这就是韩熙载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这个时代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的发生,又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涌现了多少才华横溢的奇才异人,又出现了多少嗜杀成性的赳赳武夫;这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时代,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所有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酉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意义上是指从秦汉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经由黄海、东海的海路最终抵达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该海航线和以徐闻、合浦、广州、泉州为起点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 与海上丝绸之路学的万千气象相对应,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的整理工作仍显滞后,远远跟不上突飞猛进的研究进展。二〇一八年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专案,尚在酝酿当中。我们不揣浅陋,深入调查,广泛搜集,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始史料文献和研究文献,分为风俗物产、杂史笔记、海防海事、典章档案等六个类别,汇编成《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