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之精装升级版,修订全书文字,并增加一篇新发现的黄仁宇文字。全书集中收录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一系列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文字,可谓黄仁宇先生晚年学术思考的结晶。黄先生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和良知,给人启发良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旗帜。本书充分利用史料文献,全面系统梳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经过、主要任务和作用影响等,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是学林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的一套大型选本,包括《中华古诗观止》《中华古文观止》《中华古词观止》《中华古曲观止》共四部。1996年,本丛书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在这套丛书出版二十年之际,在原书的基础上做增补校订,重新出版。 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魏晋南北朝文观止》的版式也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注释从尾注改为脚注;以作者为纲,以作品为目,按朝代分体,依序排列,每篇都附以题记。然后,将原来部的丛书重新排列成二十四本,《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魏晋南北朝文观止》为其中的一本。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五部断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基本的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杨宽曾总结说:“此书把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既作了全面的有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尽的阐释。对于社会经济部分,叙述全面而又深入。”
《吕著中国近代史》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和《日俄战争》。 前三个部分内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内容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讲义集结而成。后两部分则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领域的进一步深化详解。本书写作范围广博,取精用弘,多有独到之处,叙述简明精当,脉络流贯,议论风发,对一般读者熟悉中国近代史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由汤芸畦著的《中国历史故事(彩色插图本)(精)》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以讲故事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上古时代起到作者当时的民国革命军北伐统一全国为止的中国历史。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明史》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明朝是继汉唐盛世后又一个兴盛的中原王朝,也中国历史上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庆新政等等一系列繁华盛世,手工业、经济极其繁荣,而且,哲学思想、戏剧文化、小说、科技、数学、物理各方面都成就突出,《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明史》从以上诸方面入手,力争把一个精彩的历史大时代呈现在读者眼前。
《袁世凯窃国记》详细介绍了袁世凯窃国的整个过程,史料翔实,内容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可读性很强,也是我们了解清末民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托马斯·F·米拉德:学生时代的袁世凯虽然有从政的抱负,也努力通过了各项考试,但他并不是特别有才气。其后的多年里,他主要从事军务。在大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这样的才能,即详尽而精当地重组和指挥了朝鲜的军队,并且在日清战争前不久,他还作为清国官员居住在汉城。他参加了这场对清国人来说可谓损失惨重的战争,然而,他的声誉和威望并未受到多大损伤。这表明袁是一个具有异常才智的人。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是作者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摄影集,记录了1876-1895年间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及作者家人和朋友,这230多幅照片记录下了作者眼中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是晚清重要的实景资料。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作者作为《中国近代通史》全书的主编,认为有必要在序卷中阐明全书的基本的编撰原则,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基本的写作体例和方法,作为各卷的原则要求。但是,各卷在写作中,不必重复这些原则和要求。这些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在课题组组成时,已提交各卷主编讨论和研究。各卷主编大体上赞成了这些原则和要求。五章稿成后,曾分送本书各卷主编征求意见,有些主编热心提供了修改建议。当然,这些原则主要有本卷作者提出,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学术观 点。是否有当,还需要听取学术界批评。读者如有意见,可以提出商榷,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任何学术争鸣,都是作者所欢迎的。 附录名为近代中国史事记略,略仿大事记的编写方式,提供读者一种参考的角度,在的意义上,希望可以与其他九卷在内容上起到互补的作用。编写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国民性格的演变历程。 作者认为,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 站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视角中,本书可说是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也为中国未来的改造和发展寻找真正的出路。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描述1949年大变局前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高层内部做潜伏工作的艰辛历程,重点记叙这些红色谍报战士的沉浮和命运。本书还有一些党史上很少涉及的中共叛徒的文字,读来引人警醒和深思。
1872—1875年间,清政府根据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四年之内向美国分批选派120名幼童。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计划。清政府的目的是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技术,以对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这些幼童到达美国之后,不但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且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在清朝政府中保守派的反对下,留学计划搁浅,许多幼童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被召回。本书再现了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一群幸运的孩子被遴选出来,担负着重大的使命赴美学习,回国之后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务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新青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之滥觞与摇篮——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俞平伯、章士钊、傅斯年、高一涵、沈雁冰等一代文化巨人和政治巨人们,都曾在《新青年》发表自己重要的作品或文章,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最终使之成为无可否认的新文化元典!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们常用“北斗星”、“领头雁”和“舵手”来比喻在艰难险阻中牢牢掌握方向、引领万千民众创造奇迹的英雄。其实,学者一生中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是很不容易把握的。经再三斟酌并确定本论文集总题的时候,先是不由得想起,我为何一直研究民国时期的战争与社会,接着,便意识到学术研究方向的抉择,也正像激流险滩上的舵手一样,要经过种种磨难及考验,方能显现英雄本色。当然,这只是平凡人论英雄而已。 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在大学和毕业留校任教的最初时期,曾接受预约在报纸上发表过批判“苏修”和林彪的小文章,这在当时并不是容易的事。因这方面的文章一般不接受个人投稿,一旦发表,既无名(不署名)又无利。1977年春夏间,为配合“十次路线斗争教育”又受约在《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我的第一篇论文一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