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在海峡两岸分隔的七十多年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书从中央决策层面书写1949年到2019年间对台工作的重大决策和事件,分析时代背景,记述来龙去脉,揭秘背后的故事,全面系统揭示台湾问题的缘由、过程、发展和走向。 全书分为五个主体章节,按照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展开:章,由军事对峙转向和平解放;第二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第三章,两岸交流的扩大;第四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五章,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书中讲述了许多决策和事件鲜为人知的细节,如: 炮击金门 背后的故事,围绕台湾问题与美国的外交斗争,国共两党高层间的书信往来,
2024年是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 100 周年。本书内容包括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始末、温州党组织百年沿革、温州百年党史重大事件要览、中国共产党在温州一百年大事记,通过纵览百年党史、探循百年印迹,全景展现 1924 年温独支成立至今温州地方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英勇斗争、浴血奋战、艰辛探索、不懈奋斗、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勇立潮头、扬帆逐浪,谱写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历史篇章的百年辉煌历程和百年奋斗成就,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凝聚奋进力量。
《蒙古源流》是明末清初的作品。作者萨囊彻辰是鄂尔多斯的鸿台吉。 《蒙古源流》原名《蒙古汗统宝鉴》,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蒙古源流》。该书于清代先后被译成满语、汉语。后来,不少外国人也对它进行了研究。本书是从蒙文原文殿版本真接译出的。该书是一部在叙史的明文中,寓其论政的微言,总结历史经验,以期反对满清统治的著作,它主要记录了蒙古从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度转化的过程,但也有记录若干文学的描写和战争情况。其的特点是,它能抓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每个事件的本质作深刻的阐述,细致的描绘,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心中充沛、饱满的感情。
本书共分为人员往来 ; 台民管理 ; 政治交流 ; 军事、警备交流 ; 经济交流 ; 交通、通讯 ; 教育、就业 ; 考察、参观 ; 台民社团 ; 其他共十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 旅厦台民 ; 旅台侨民 ; 台民国籍 ; 出入境手续等。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印迹 金陵舆地图选粹》,目的是希冀城市管理者与社会大众通过南京古今地图等内容,加深对南京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充分挖掘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规划、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共同来关注和传承南京的历史文化,彰显南京城市的特色元素。只有留住了城市的根,才能塑造出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形,凝聚起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神。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材料)》主要着眼于对“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爱国游行”这一事件进行“事实描述”(这就决定了,A不收除游行之外的思想文化、罢工罢市等其他材料;B不收录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五四情形)的“稀见材料”(与已有的相关材料“绝不重复”)进行收集整理。这部书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其一、“台湾地区”材料。居留台湾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忆。其二、“民国时期”材料。民国报刊档案中的五四事件叙述。
中国宦官史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偏见和资料的匮乏,有关宦官课题的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少空白。本书作者遍读正史中的佞幸、恩幸、宦官、宦者列传,又从历代帝王本纪以及后妃、诸王、大臣的列传中摘出相关资料,并参阅历代会典、会要、宫史、律法、则例中的有关规章,以及现存宦官的碑传志铭及本人著述,还利用了历史档案馆藏的内务府档案,终于著成这一扛鼎之作。本书不仅分析了宦官制度出现的原因,介绍了历代宦官制度概况,更用大量笔墨剖析了历代宦官与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的关系,还对宦官的进宫渠道、宦官的工作与家庭生活等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介绍,可谓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宦官生态。
本书是一部研究唐代家庭史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裒集传世文献、墓志石刻以及出土文书等各类史料,以实证的态度对唐代家庭形态、婚姻状况、家产析分、生计家居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夫妻及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妇女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考察,对世俗信仰、家庭伦理、礼法婚聘等社会现象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并对法律制度与乡村社会基层管理等与家庭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诸多层面进行了延伸论述。同时作者注重理论的建构,从社会史、法制史、经济史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二元制复合式家庭形态”、“中古礼法文化下移的双向运动”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解放(1949.11.30)》收录了重庆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的情况。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强大王朝,它建立的政治体制,推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心及控制人们思想的文化政策,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由田培栋所著的《明史披拣集》是作者老树新花之硕果,学术价值更高。包括了明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更涉及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晚清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华洋商民之间的商事纠纷,日益凸现诸多新的因子。早期主要是围绕着外贸行为而产生的商事交易、商欠等纠纷,到后来则出现了土地房产类、票据类、海商类、商标类、保险类、合股类等各种新的纠纷样态。晚清官方权力架构内的华洋商事纠纷解决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交涉型”理案、上海租界会审公廨理案模式、中俄“司牙孜”会审制度、清末各级审判厅理案和西方在华司法机构对华洋商事诉讼的审理.在华洋商事纠纷的解决过程中,传统商业行会和商会等中国商人组织,亦起了一个不容小觑的作用。华洋商事纠纷与诉讼,是晚清民法立法和司法诉讼制度转型的一种重要促进因素,也是推动传统商事习惯法嬗变,以及中国固有法观念,尤其是商人法观念更新的主要外源性诱因。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初编 北部边疆卷三 口北三厅志》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据统计,征引书籍近120种。收录了康熙三年至雍正十年之间的二十余份谕旨,多反映归附清朝前后的喀尔喀,清朝迎战准噶尔、察哈尔八旗与官私牧厂情况,并依据各史本纪、职官志和列传,列举清代以前历代职官演变;简述清代口北道和三厅的行政职权及其职官在雍正至乾隆前期之任免变动。
《中国通史(插图典藏本)》分上下两册,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囊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下册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变迁,而以政治史为主干。
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秉承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的一贯学风和一辑《古史新探》的编辑原则,我们从中心成员近一年多的研究成果中,选出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2篇论文编辑成第二集,串珠成链,呈现给学界。阵营中老中青齐备,而青年学者占了一半;内容上从夏代到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考古、历史地理等等俱全,而宋史研究占了近三分之一。展示了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的优良传统。
《上海摩登·上海往事》讲述大世界建筑外貌特征鲜明,12根圆柱支撑的多层六角形奶黄色尖塔分外醒目,主楼由3幢4层高的建筑群体组成,其中2幢坐东朝西,1幢坐南朝北,另外有2幢附属建筑:坐南朝北的影剧场和坐西朝东的舞蹈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