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除记述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外,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长征记》叙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笔生动自然,所记事实基本可靠,不失为一部古典名著。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伴随着乾隆对中亚的征服,来自土耳其、印度和波斯的器物、人员与艺术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其中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痕都斯坦玉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宫廷造办处及苏州专诸巷的玉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西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北京和台北两处的故宫博物馆拥有着世界上集中也丰富的伊斯兰玉器收藏,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清宫旧藏。藏品中精美者,当属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玉器,不仅意态生动,巧夺天工,而且也是鼎盛时期的清代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互动的见证。来自丝路另一端的伊斯兰玉器,如何倾倒爱玉之国,就是本书想要讲述的一个故事。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21世纪是更加尊重知识、更加注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世纪。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当今经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文教育薄弱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本书简要地介绍人类自远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各阶段的主要文化成就等。力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世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作者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 在这部有关世界农业发展史的力作中,作者探索了如地中海地区、中国等国家和区域从古典文明至21世纪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内,农民、农业生产及其与非农业人口的关系等问题。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将农民视为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联系的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