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 利芬教授的这本新书探讨了历史上众多王朝的君主需要具备的素养。君主需要具备坚韧的耐力、充沛的精力、准确的判断力和适度的自信等素养,当然也需要雄心、勇气和仁慈等品质。这些素养部分是天生的,但也是教育和经验造就的。婚姻策略和继承制度对王朝及其统治者也有重大影响。作者追溯了这些元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尽管现今帝制基本上消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当今世界毫无关联,作者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今天人们是如何与它的政治和文化遗产一起生活的。
人类简史系列 (白金纪念版)是怪才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的作品集,收录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智人之上》四部贯穿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想巨著。 该系列作品以宏大视角和跨学科洞察力,揭示了人类从生物演化到文化主宰、再到技术颠覆的史诗历程,并叩问人类在智能革命时代的命运走向。作为不可不读的经典读物,它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从何而来、身在何处,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将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在变化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求知者,还是关注未来的探索者,都将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与共鸣。 《人类简史》述说的是人类的过去。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智人如何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等重大事件,逐步成为地球的主宰。 《未来简史》推测了人类未来的模样
大约10万年前,不知是否出于本能的冲动,一批智人离开非洲,开始向未知领域探索。智人在4.8万年前进入了欧洲,在2万多年前踏上了美洲,又在约700年前抵达新西兰。经过数万年的漫长旅程,智人已经散布于地球上的每一片陆地,成为万物灵长。 4000多年以前,在几条大河的下游,拥有成熟农业的文明建立了最早的一批国家,并逐渐发展为强大的帝国,它们统治着辽阔的领土,将它们的文明传播开来,并兴建了伟大的工程。后来,在大草原上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摧毁了帝国,但也带来了更广袤范围中的交流,族群的融合与碰撞创造了新的文化。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地逐渐被编织进了一张网络之中,但也伴随着血泪斑斑的奴隶贸易与殖民征服。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完全重塑了世界的面貌。无数人离开了数百年来定居的土地,来到城市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 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 ,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理念:国家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统治者如何制衡、如何选贤任能、欧洲为何崛起,等等。 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最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更多了解,进而造福更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很多中西对比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 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 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 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 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 ,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 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暂无内容简介。。。。。。
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上有六个海军强国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其中,英国海军的实力依然强于其他五国的海军。短短六年后,1945年,当这场世界大战落幕时,世界上仅有一个海军强国,那就是美国。英国海军实力大减,剩下四个国家的海军已被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让位于美国的海上霸权。而这就是二战海战导致的结果。 1939年9月17日,德国的一艘U艇在爱尔兰西南部击沉了英国航母 勇敢号 ,二战海战正式打响。战争在三个战场同时进行:在大西洋,这是一场破交与保交的拉锯战。德国U艇持续猎杀盟军的商船,试图扼杀通向英国的海上贸易路线,而盟军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护航。在太平洋,这是一场典型的马汉式较量,是美国和日本争夺制海权的战争。战列舰对战列舰,航母对航母 大规模舰队战一场接着一场,拼的是双方
本书将世界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带领读者沿着时间长河顺流而下,看到帝国的成败、文明的演化、科技的进步,从人类学会用火到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从亚历山大的征服到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到欧洲的启蒙运动,一览人类是如何历经400万年的时光走到今天。 这本书搭建了一目了然的时间脉络,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全球历史的整体视角,我们可以轻松对照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同一时期的历史:当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之时,中国陷入了动荡的十六国时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时,圣女贞德被英国人送上了火刑柱;牛顿运动定律发表之时,古希腊帕提侬神庙被威尼斯人炸毁;在慈禧太后掌握中国大权之时,南丁格尔开办了早的护士学校…… 本书涵盖五大洲各主要文明和国家的约1500个历史事件,搭配近1000张精
谷物的驯化始于1万年前。谷物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助力人类孕育出了城市、国家和文明。当许多古文明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谷物收成锐减而衰亡时,擅长农耕的华夏文明奇迹般地得以延续。时至今日,粮食安全依然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谷物自大航海时代走向全球。工业时代的拖拉机、化肥和谷物期货,让人类次挣脱 马尔萨斯陷阱 ,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近50年,谷物成为全球贸易、生物能源和气候变暖等议题的主角,转基因则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论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分为四个部分共16章,纵横万年,放眼全球,帮助读者自神奇的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
希罗多德(约前484 约前425),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被后人誉为西方 历史学之父 。该书又称为《希腊波斯战争史》,记叙了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战争。这部巨著除详细叙述战争进程之外,还对当时希腊、波斯及与他们有接触的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政治制度以及农牧业、手工业等进行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性记载,直到今天,它所收集的大部分资料仍然是古代希腊社会研究者的重要依据。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共产主义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有一些根本性问题始终吸引着广大读者和研究者:为何德国会以如此坚定的意志和粗暴的方式推行扩张主义的政策?为何其他大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采取忍让的态度,以至于最后不诉诸战争手段已无法遏制德意的扩张? 欧洲近现代史专家P.M.H.贝尔的这部名著,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形成时期以及相关争论的综合性研究。作者在书中致力于考察对二战起源的广泛解释,审视那些制约政治家、左右民众情绪的隐秘力量,从而促进有关战争根源的理论建构。 本书是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自1986年首版以来,广受好评,常销不衰,2013年已出版至第三版。
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自17、18世纪开启的民族主义浪潮迅速席卷了欧、亚、非和南美洲大陆,帝国的崩解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齐头并进,势如破竹,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方才显出颓势。然而,与其说20世纪是所谓民族-国家的世纪,不如说是帝国与民族-国家相互纠缠的历史。本书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发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几桩案例,采用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构成当今流行的民族主义与帝国理论的诸多复杂的文学想象因素,以及隐藏在这些理论论述背后的、浓厚的殖民主义和自由帝国主义色彩。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
本书是一部讲述世界地图制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生动地追溯了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巴比伦时期一直延伸到现代;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与丰富的实例,描绘了世界地图制作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过程。同时将西方和中国的地图发展历程并列对比,不仅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角下的地图学理解。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使得本书不仅是地图学的研究著作,更是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见证。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册收录、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 蒙森《罗马史》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本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权威之作。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 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 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 一战 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 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册收录、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 蒙森《罗马史》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本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权威之作。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 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这是一场随时都能开启的沉浸式环球文明之旅。文明被解构为符号、想象、组织、大工程、城市、碰撞、重大发明、现代世界、挑战未来9大板块,45个地标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在全新的认知框架下,展示人类灿烂文明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如果你对世界文明充满好奇,那么随着书中每一个古老秘密的揭开,你将再次见证人类群星如何闪耀,重新收获雄心与勇气。 如果你计划或即将踏上旅程,这本书将是一个贴心的礼物,帮助你安排优先级、挑选目的地,在旅途中越过表象、直达意义。 如果你有一个问东问西的孩子,这本书会变成你们的秘密武器,在共读中戴上想象的翅膀,在碰撞中了解世界的奥秘。 如果你暂时被牵绊住脚步,远方深藏在心里,这将是一个常看常新的高浓度预览,带你坐地日行八万里,放肆扫描地球人一生中重要的45个地标。
在本书中,作者将引导读者穿过优雅而灯光昏暗的历史走廊,到达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首都的深处,探寻这座名城的过往。这里的人们既经历过17世纪 海上马车夫 创造的辉煌*,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忍辱负重的黑暗低谷。 本书通过一段段闪回的历史片段串联起千年来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色人物的悲与喜,用微末小事勾勒出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在运河的淤泥中发现的中世纪鞋子、一位神父日记中的荷兰独立战争、一名女仆与画家伦勃朗的他乡悲剧、18世纪小冰期的致命冲击、被 特别车次 送往奥斯威辛的犹太人 本书将为读者揭开覆盖在这座城市面孔之上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部讲述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向数字时代的全球文明史。数千年前,当人类还只是分散在荒野中的狩猎者、采集者时,我们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故事 生存带来了聚落与组织,对目的和意义的追寻带来了语言和文化,文化之间的碰撞带来了进步与毁灭 散布在大陆之上的人类文明,如同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星群,依靠各自的文化凝聚在一起,闪耀着独有的光芒,同时又彼此影响,共同构成全人类的文化宇宙。作者充满洞见性地将独立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阐明了人类创造和交流的独特能力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就是文化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星群则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属于不同星群的人类共同演绎着一出宏大戏剧。 本书探索了历史长河中,不同事件之间产生的涟漪效应,读者将了解,地理特点是如何塑造古代文明的?马镫和裤子的发明如何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