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从1865年至1915年,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划分了各自的殖民范围,开辟出新的边界线。然而,这一过程却助长了由鸦片贩子、假币走私者、人贩子和军火商组成的庞大地下经济网络,边境地带的走私活动尤为活跃。 通过深入研究报刊杂志、旅行日记、司法档案、历史影像、航海日志、国际条约以及口述历史等史料,塔利亚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国家形成期间,统治力量与走私者在边境地带进行的激烈较量。为了巩固统治,殖民政府探索、划定并执行其领土边界,借助测绘、通信、水文学、交通运输、医学、法律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图加强对走私活动的监控和打击。然而,走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来自单一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而是涵盖了殖民地内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们利用地方知识、分散居住的人口、腐败的官员,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 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 压垮哈维的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一座团结、进步、现代化的梦想宫殿。然而,传统派与改革派的争吵、世俗主义与神权政治的对抗、本土对西方的仇视,以及日趋狭隘的民族主义,终耗尽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 在本书中,黎巴嫩裔学者福阿德 阿贾米透过一双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眼睛,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
何谓 现代日本 ?其萌芽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从支离破碎的群雄混战之地,到20世纪末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演变是如何实现的?这部横跨四个世纪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关原之战为起点,直达20世纪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马里乌斯 詹森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全方位分析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回顾德川幕府建立、黑船事件、 二战 后被美国占领等关键历史时刻,揭示其中的多方博弈与思潮冲撞。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 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 伊斯兰革命 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
在其全盛时期,印加人及其创造的古老文明达到了南美洲文明的顶峰。印加人是杰出的工程师,他们被称为 美洲的罗马人 ,他们将安第斯山脉令人目眩、充满挑战的地理环境改造成能够养活数百万人的肥沃地区,并建造了马丘比丘的精美建筑、绳结编织的悬索桥以及纵横交错、绵延数万千米的道路网。 本书是对美洲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印加的全面介绍。本书探索了印加人的起源和历史,包括其经济、社会、技术和信仰。作者再次审视了前人的理论,重新解释了印加帝国扩张的时间线、其政治组织和女性在印加社会中的角色,同时展示了印加的遗产是如何延续至今的。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发表约翰 赫西亲赴广岛采访核爆幸存者的报道《广岛》,将核战末日的模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何约翰 赫西能 抢先世界 ,完整呈现核爆后的广岛?为何《广岛》至今仍是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作者深入《广岛》幕后,走访三块大陆的多个档案馆,采访《广岛》主人公后人、政要、媒体,还原出《广岛》报道的出炉: 二战 后美国国内普遍的种族情绪、严格的涉核报道审查制度、追逐独家的狂热新闻业;赫西如何辗转进入广岛、找到他的主人公, 放弃上帝视角,重拾凡人眼光 ;一本 可有可无 的幽默杂志《纽约客》,其团队如何秉承 挖掘只有深入幕后才能获得的事实 ,以专号全文刊发该报道,使之成为其里程碑的作品。 70余年后,在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充斥社交媒体的今天,如何在干瘪的统计数字和大同小异的照片后
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携武后及宗室、群臣前往泰山封禅。唐廷高调举行封禅大典,向周边各国宣扬国威无疑是目的之一。在场的,有来自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各地的使臣,当然也少不了三年前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的日本派来的使节。这时的日本,已全面效仿、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并尝试在朝鲜半岛与唐朝争雄。 自公元421年倭国王赞遣使刘宋,日本各政权在数百年间相继向南齐、南梁、隋朝、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了五代十国和宋初,在战乱和动荡中,又有大量佛教巡礼僧到来,东亚各国的文化、宗教和政治通过人员往来密切互动。 元明以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蒙古征服、朝贡体系、文化与商业的往来,还是日本在东亚发动的数次侵略战争,一直影响着今天亚洲的国际格
西方对古埃及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罗马就已相当普遍。没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黄沙中挖掘法老时代的黄金宝藏更令人兴奋。几个世纪以来,尼罗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灵感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 埃及学。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埃及学的鼎盛时期,这一复杂年代见证了所有伟大的发现,促使西方反复出现 埃及热 。这一学术研究与探险故事的黄金时代以两个划时代的事件为始终:1822年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前者提供了解开法老文明之谜的钥匙,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不断前往埃及寻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现了法老文明的繁荣和复杂,为西方在埃及的主导地位敲响了丧钟。 剑桥埃及考古学家托比 威尔金森的《黄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学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对埃及学
《蒙古帝国史》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蒙古帝国史》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叙事也就到此为止。在后一章(第五章),著者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著者就事论事,未作进一步的分析。 《蒙古帝国史》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 引言 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 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本书由冯承钧翻译于1933年,全文采用 史书文体 。多桑版蒙古史共分为七卷:前三卷述成吉思汗至元亡的历史,后四卷专言伊尔汗国历史,并附带言及钦查、察合台两汗国。本书上册收录前三卷,下册收录后四卷。
西班牙巴托洛梅 德拉斯 卡萨斯的著作《西印度毁灭述略》是根据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丰塔马拉出版社出版的《西印度毁灭述略》一书第二版(1979年)翻译的。全书共分三部分,即坎波斯为此书写的前言、《西印度毁灭述略》正文和略伦特撰写的作者生平。前言和生平部分,有助于读者了解拉斯 卡萨斯的生平事绩,但观点不一定完全妥当,尤其略伦特在作者生平中还对拿破仑及其助手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屠杀印第安人的凶手克尔特斯等人也作了评价,其观点都是值得研究的。尤其将拉斯 卡萨斯说成是比塞万提斯更的人物,越发让人难以理解。此外在涉及殖民问题上和对拉斯 卡萨斯的评价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读者应以马列主义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对中国和对印度都是有非常有害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持久聚积中国影响力并以和平的方式向印度洋持续纵深辐射,应当是中国印度洋政策的基本特征。 与潘尼迦当年为印度写作《印度与印度洋 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时的考虑一样,张文木考虑写一本从中国人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待印度与印度洋的著作。《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与潘尼迦的书同名,其副标题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这是一本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印度视角的中国学者关于印度及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著作,其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国学者站在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对印度海权奠基学者潘尼迦先生的思想在半个世纪后的呼应和
陈仲金的《越南通史》是第一部以拉丁国语字写作、使用新史学方法编撰的通史。陈仲金在负责《东洋杂志》的 学科 栏目时,撰写了小学阶段的 南史 篇章,从1914 年3 月第43 期开始连载,1917 年结集为《初学安南史略》(S? h?c An Nam s? l??c)。1919 年10月陈仲金在河内作序,1920年改名《越南通史》出版,该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陈仲金在越南史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出版至今,一直被视为文献可征、风格鲜明的信史,是越南史学名著。《越南通史》规模宏大,煌煌六百页,堪称鸿篇巨制,起自上古传说时期的鸿庞氏(公元前2879 前258年),讫于20世纪初法属殖民时期的1902 年。全书内容精炼而有系统,详略得当,主要历史细节均未遗漏。在1949年第3次修订版的最后,作者增加了一份只有一页多的简短 暂语 ,简略提及了1945年保大退位并移交政权给越盟政府期间越南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摩奴法典》主要内容包括:创造;净法梵志期;婚姻家长的义务;生计戒律;斋戒和净法的规定妇女的义务;林栖和苦行和义务等。
本书通过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过程的分析,以个案研究为基础,辅以对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民族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演进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维斯的两种国家起源理论的异同与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丛书简介: 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
《琉璃宫史》全名《琉璃宫大王统史》,是由缅甸贡榜王朝时的13位僧俗学者奉旨在琉璃宫内编写而成的一部大编年史。书中参照了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诗文,从上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贡榜王朝时期。共有三卷。被佛学界和史学界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南传佛教史,又是各国公认的著名的一部缅甸大编年史。全书文笔流畅、用词典雅,既是一部学术价值难得的历史名著,又是一部散文佳作。缅甸当代诗人吴梭纽称该书是 缅甸人家家户户都应珍藏的一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历史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 第二册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百年内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分析了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文化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七册详细介绍了安德鲁斯的社会生活、宗教、语言 、语法、文学、哲学与科学、历史和地理、艺术等领域的演变发展。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编著者约翰 托兰。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内容提要:美国著名作家约翰 托兰先生的《漫长的战斗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迄今为止*为全面地叙述那场残酷战争的历史著作。作者从朝鲜战争揭幕战 三八线冲突写起,以准确、生动而幽默的笔调,对美军增援朝鲜、汉城失守、大田兵败、釜山外围战、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坠入*的陷阱、长津湖溃败、血腥大撤退以及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三八线附近的防守与进攻等战争具体过程,进行了刻画和描述。同时,对围绕着战争展开的和平谈判、战俘营里的战斗、麦克阿瑟被革职、李奇微的对策及李承晚造反等内幕活动也作了大量披露与分析。作者力图从 世界公民 的角度,透过美国普通士兵的眼睛观察、反映朝鲜战争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四册阐述了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教义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依据大量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和介绍了教义学各主要教派 穆阿台及勒派、什叶派、麦尔吉阿派和哈瓦立及派的教义、政治历史、著名人物和文学。
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是和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宗教的发源地。如今,它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榜头位,它的影响力已超越印度洋、覆盖全球。它就是印度,一个神奇而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巨龙毗邻而居的南亚巨象。 与中国历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大一统王朝不同,印度历史呈现出一种断裂感、破碎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地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覆盖面积一度超过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到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能的大干旱终结了印度河文明,一拨接一拨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从这时开始到印度共和国成立,这片次大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势力入侵。来自西北的波斯人、希腊人、伊斯兰势力和来自东方的贵霜人、匈奴人,通过次大陆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