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曾写道,历史学家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讨论何为真相,而诗人讲述本可发生的事,讨论有何可能。但是,真相当然是一个终点,而非起点。历史学家(以及诗人)所做的事,与每个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关,那就是解开那些有关我们存在本质、真假虚实交相缠绕的故事线索。 任何叙事 真的、假的、虚构的 都暗含着某种与真实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叙事便交织在一起,彼此杂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被陈词滥调和浮言虚论所污染的领域,它需要以一种最扎实的方式来面对,通过一系列事例来阐明。金茨堡认为深挖文本,逆着这些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图,我们可以让那些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出来,而这也指向了他的微观史学研究轨迹。 在真实事件 比如一场战斗 和作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亲身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他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发挥了卓越的写作才能之后完成了这部著作。这部著作体大思精、前后一贯,是预先订好写作计划之后一气呵成的。因此各个部分上下衔接、首尾相连,其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它原先也没有分卷,后来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8卷,每卷又分为若干章,但是各家在分章分段时却有很大的不同。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是一本历史、文化著作,聚焦莎士比亚的写作背景和观众的观剧背景,展示了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莎翁剧中的命运、复仇、爱情、政治、公正及他人,为当代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呈现了还原的历史化的语境。作者将早期现代(15-17世纪)英格兰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国际背景和文化一一道来,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章节原段互相印证,带领读者进入那个科学与魔法并存、不同信仰各异、人们的眼界和所接收的信息爆炸式增长、城乡发展迅速,社会文化缤纷多彩的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 本书共十三个章节。分别叙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世界观(科学与神秘主义,第一章)、地理风貌(第二章)、经济发展(第三章)、城市变化(第四章)、从兰开斯特到都铎王朝的历史承继(第五、六、七章)、社会变迁(第八章)、医
本书对罗马帝国社会内部的各细胞进行了理性的解剖,精辟地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督教的发展及其所起的破坏作用。本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以来在国外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
1930年前后,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 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 外宾商店 就出现在这个危机的年代。 这是苏联*次也是*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 外宾商店 这个 苏联的商店 里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进行支付,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 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商店也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社会使命,为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撑过饥荒岁月提供了机会。 外宾商店的盛衰历程展现了苏
1717年5月,仰慕欧洲的彼得大帝造访了他日思夜想的巴黎,从此开启了两个欧陆强权正式交往的历史。 彼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去世还不到两年,法国依然笼罩在 太阳王 的余晖下,它的绝对君主制被欧洲各国模仿,它的文化流行于整个欧洲;而俄国,正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它迫切想学习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技术、制度和文化。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法国的外交一直是俄国外交的头等大事。俄国宫廷流行讲法语,叶卡捷琳娜大帝甚至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有着大量书信往来。 但是,法国人觉得俄国只是蛮荒之国,不太愿意和俄国接近。而法国为了对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构建的 东方屏障 (瑞典-波兰-奥斯曼土耳其),正处在俄国扩张的方向上。因此,法国在历次俄瑞战争、俄土战争中都支持俄国的敌人;在历次波兰王位继承危机中,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本书以 势力均衡 为主题,评述*次世界大战前七十年中欧洲英、法、德、奥、意、俄等国武装冲突,特别是运用外交计谋争雄称霸的情况。这七十年是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后时期,也是欧洲 均势 的*后时期。其后,随着一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
《欧洲霸权之前》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珍妮特 L.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全球史经典。本书描述了早期世界体系的兴起过程,该体系形成于12世纪末期,至14世纪最初几十年臻于*峰,涵盖了从西北欧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它重新整合了一套相当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子系统,包括欧洲、中东和亚洲。作者认为,这三个地区表现出大致的均衡发展,换言之,不存在可以统辖整个世界体系的霸权势力。14世纪末期以来,这个世界体系中的权力真空,为欧洲势力的发展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一部由实证支撑的理论著作,本书丰富了世界体系理论的谱系,甫一问世便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沃勒斯坦、弗兰克、乔治 莫德尔斯基等人纷纷发表书评,围绕它的争论经久不息。
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人从此放弃了在欧陆开疆拓土的执念,转头望向海洋,在那里,更大的机遇在等着他们。彼时,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引领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它们纷纷在全球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站,同时开始大力建设海军,以保护移民和贸易航线。 英国全面参与大航海是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由于孤悬海外的地缘优势,英国可以专注于海军建设,这使得它后来居上。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军由一支临时拼凑而成的杂牌军转变成一支国家的常备舰队。17世纪下半叶,在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的海外贸易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增,有了支撑大规模海军建设的能力。光荣革命后,英法两个海上强国展开了一个多世纪的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1815年战胜拿破仑后,英国终于完全拥有了全球海上霸权,世
詹姆斯 乔尔的《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 一战 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 七月危机 、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 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长时间以来,国内学界对1918-1920年的俄罗斯国内战争的研究,主要呈现的是苏维埃政权和红军这一面,即冠以 军事共产主义 的历史时段,而对于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竞争对手白卫军,则缺乏应有的关注。本书以俄罗斯近30年来公布的有关红军和白卫军的档案为基础,辅之以各种白卫军参与者的回忆录、日记、书信等资料,通过对白卫军的起源、社会基础、运动过程等进行对比考察分析,探求其在20世纪20年代与苏维埃政权竞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俄罗斯社会的影响,以此为国内学界重新认识俄罗斯国内战争史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本书是伏尔泰的历史名著《论各国的风尚和精神》的姐妹篇。作者不仅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着重描绘了那个时代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发展的日臻完美。本书是阐述人类文明的初尝试,开世界文化史的先河。
詹姆斯 乔尔的《*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 一战 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 七月危机 、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 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本书以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历史背景,揭示了它们从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高度工业化的、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背后的秘诀: 自19世纪中叶以降的大半个世纪里,这些国家对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智识、道德和生命情感教育,掀起了深具北欧特色的民众教化运动、合作社运动等社会变革,而孕育和支撑这些变革的,是以格隆维为代表的北欧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开创的 北欧教化 理念。本书阐述了北欧教化理念与心灵成长、自我发展的紧密关系, 追溯了其对英国、法国和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尤其是后者)的思想成果的继承和本土化过程,并基于对比研究指出: 北欧教化 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或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努力,且对人类迎接今天和未来的复杂挑战颇具启示和指导价值。
柏林,这座建立于沼泽之上的城市始终承载着统治者建立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的伟大梦想,却屡遭劫难。它既是一个西欧化的城市,又在地理上更接近东欧,所以在柏林的 一生 中,始终面对着来自两个方向的碰撞。在这里,19世纪的民主浪潮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相互冲击,思想多元给这座城市带来政治和艺术风格上的碰撞;而在这一切之下,则深藏着柏林人与普鲁士人在身份认同上的碰撞,这座拥有移民传统的城市曾经是普鲁士的首都,却从来不是普鲁士风格的城市。碰撞中的柏林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激动,是一种兴奋、期待、紧张和意外结合在一起的激动。霍亨索伦的选帝侯、普鲁士的国王、德意志的皇帝,柏林的命运与这些统治者交织在一起。本书不是普鲁士的历史,却是这些君主的历史,讲述柏林如何支持他们,反对他们,逐渐憎恨他们,最
本书是路易吉 萨尔瓦托雷利撰写了《意大利史》。本书的时间跨度,上起意大利半岛地理位置的形成,下至1967年意大利的大选,中左政府的组成,融数万年于一瞬;史书所涉,凡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活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无一遗漏,如同轴线贯穿其中。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意大利历史类题材佳作。
法国史是世界史中精彩而重要的一章。查理大帝、圣女贞德、路易十四、戴高乐等人物早已为读者所耳熟能详。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国的?本书作者约翰 朱利叶斯 诺威奇以法国历史名人串联起两千多年来法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从决心阻止恺撒入侵的高卢民族英雄维钦托利,到从教皇手中取得皇冠的查理大帝;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灾难,到太阳王创造的巨大功业;从巴士底狱摧枯拉朽的猛攻,到法国军队搭乘出租车奔赴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戏剧性场面 诺威奇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与对法国深厚的感情,带我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法国历史之旅。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第*册收录第*、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 蒙森《罗马史》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1902年,蒙森因这部专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历史学家。本书也成为研究罗马史的*威之作。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道: 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每隔500年,凤凰就会回到开罗,在这里浴火重生,而这座城市也正如这种神鸟一般,在漫长的历史中饱经各种苦难,却每每总能焕发新的生机。开罗,作为这个星球上古老的城市之一,这里曾经是法老和苏丹的权力中心,这里曾经是令亚历山大大帝、萨拉丁和拿破仑骄傲的战利品。带着渊博的知识、幽默和深情,本书作者 在开罗度过大半生的著名记者 将带领读者开启一段针对这座古老、丰富多彩的古城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挖掘,揭开这座宏伟城市神秘面纱:它的后街和集市,它的肚皮舞剧院和酒吧,它拥挤的贫民窟和时尚的沙龙,它无比丰富的过去和充满挑战的未来。这座绰号 胜利者 的城市几千年来命运多舛,它曾拥有睥睨一切的辉煌,也曾在征服者手中伤痕累累。它不断自我完善,却从不肯出卖尊严与灵魂。它无比古老却饱含生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