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回来的男人》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主人公小熊谦二历经年少征兵、在战俘营劳动、感染肺结核、赶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以及向日本发起战后诉讼赔偿。本书既是口述历史,也是民众史与社会史。作者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展现二战前后的时代变迁、战后日本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体命运如何受到大时代的影响,并对日本战争罪行进行反思,形成一部 活生生的20世纪历史 。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 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 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1853年的 黑船来航 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 兰学 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 攘夷 ,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 船中八策 大政奉还 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 日本国 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 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是名副其实的 民众之都 。 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歌舞剧场、专业棒球体育场,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 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指出: 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 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 软暴力 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
幕末强藩追求的并不是武力倒幕,却是强化幕藩体制的 公论 。由此出发,明治维新渐次发展为对 王政复古 、中央集权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世袭身份制的解体。本书使用 解决课题和权力斗争的循环 这一连贯视角,叙述明治维新的变化过程。 本书是著名明治维新史研究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博的集大成之作。它从近世的历史背景谈起,结合国际环境、世界秩序,注重历史比较,呈现了从幕末到明治初年,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图景。作者反对明治维新史领域最常见的人物或单一对象研究,即关于 特定的某人或某个藩建功立业 的英雄主义故事,强调幕末日本各方力量(幕府、朝廷、公家、强藩等)不同政治见解的碰撞及权力博弈的过程,颠覆固有的历史结论,为读者呈现全新的明治维新叙事。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 学生兵 自愿加入 神风特攻队 ?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 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 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哈佛大学著名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权威傅高义教授,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 日本* 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 哪里出了问题 ,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 失去的二十年 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 日本* 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
本书叙述了南蛮贸易时代(1542 1650年)日本与欧洲交往的历史,包括葡萄牙人从里斯本、果阿、马六甲到澳门与长崎的航线的开辟,双方贸易关系的建立,经由这些航线多方商品的流通,耶稣会士的东来及其贸易活动与传教事业;也包括日本方面的反应:多地大名前来皈化,派出少年使团 天正使团出使欧洲,幕府最初对贸易活动和传教事业的欲拒还迎,欧洲艺术、神哲学、文学、器物等在日本引发的各阶层的种种观感,以及相应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上受到的影响;最后,由于德川幕府的闭关政策,导致的日欧交往的终结。然而,这段短暂、丰富和复杂的历史,仍然可以看作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接纳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预演。
《日本史(世界历史文库)》是一部自前陶文化直到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通史。原书1968年以德文出版,列入《费舍世界历史丛书》。经过大幅度修订后,1970年出了英文版,列入《三角洲世界历史丛书》,几十年来重印多次。英文版问世当年,即由尾锅辉彦教授译为日文。日译本的后记说,该书虽采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书那样网罗一切。名词术语较日本高校教科书为少,而深度可与日本所出多达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敌,甚至有超过的内容。该书长于比较考察与历史联系现实,文字亦优美可读。
《倒叙日本史 03:战国 室町 镰仓》包括两部分内容。 《战国:制富者制天下》讲述了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克敌制胜的秘诀。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 1615年、1590年、1575年、1467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战争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室町 镰仓: 武士时代 的开启》讲述了在室町、镰仓时代,武士出身的足利义满、足利尊氏、北条时赖、源赖朝如何成为 真正的统治者 。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392年、1336年、1253年、1180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武士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 道 和 场 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 道 ,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 场 ,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
该书承袭了俄罗斯史学一贯的实证主义传统,立足于大量翔实的原始档案文献,从俄方视角阐释俄日战争的根源、战前准备、战争的进程及后果,同时立足于国际视角深刻剖析影响双方的外交和军事决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书分为外交和战争两大部分。外交部分分析了俄日战争前俄罗斯帝国在欧亚两洲的情况;战争部分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认为俄军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指挥官的指挥和战略不当。
《倒叙日本史 04:平安 奈良 飞鸟》包括两部分内容。 《平安时代:藤原氏为什么一直独掌大权?》讲述了在长达 400年的平安时代,也可以说是藤原氏的时代,日本如何达到了贵族社会的*。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156年、1018年、901年、866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在权力斗争中击败对手、掌握实权的藤原氏一族的真实面貌。 《奈良 飞鸟:迁都造就的古代国家》讲述了在奈良、飞鸟时代,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的过程。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752年、672年、663年、603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各个时期执政者建设国家的策略。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 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 的 中国论 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 亚洲主义 、 东亚协同体 论和 中国的冲击 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 中国论 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 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 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日本社会史研究》约47万字,纳入《南开史学家论丛》第四辑,作者为南开大学李卓教授。本书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日本,即探讨日本文化的风土 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人群状况,分析日本历史上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本书阐述日本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征,进而从中日比较研究的视野,分析近代以来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本书反映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根基有别于中国的宏观思考,对于当今理解日本的国民性以及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日本由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尤其对影响日本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对日本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幕末时期,新选组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是著名的佐幕派武士集团。他们身处时代剧变的旋涡中心,深度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永仓新八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也是新选组干部中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在《*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中回顾了新选组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浪士上洛、暗杀芹泽鸭、池田屋袭击、油小路激战等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