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6?1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是美国宪法的缔造者麦迪逊记录的美国制宪会议的全过程,由著名翻译家尹宣先生翻译整理,有很高之学术价值。本书记载了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
从青铜时代开始,债务与战争如影随形,但凡赢得战争的部落、城邦、国家,往往通过向民众借贷而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在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把公共债务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公债成为影响战争心理的核心,成为公民权的同义语。债务体系的发展成熟,是民主国家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金融根源。英国经济史与金融史专家詹姆斯 麦克唐纳以全面的手资料为基础,用流畅的笔法、清晰的逻辑,讲述了一个债务与国家交互影响的故事,并得出一个出人意料却令人信服的结论: 国家的债务是好的。
20世纪后的英国,在帝国瓦解、霸权陨落及经济衰退、政党变换的背景下,劳资关系的主体、表现及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劳、资、政三方的互动博弈下,英国劳资关系经历了自愿主义时期(1900 1945年)、法团主义时期(1945 1979年)、市场个体主义时期(1979 1997年)、社会伙伴关系时期(1997 2020年)的阶段性演进。在自愿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通过灵活而适度的干预促成劳、资双方达成实力均衡下的合作,这成为其20世纪以来劳资关系演进的主线。从20世纪以来英国劳资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窥见曾经的霸权国从工业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
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起义者与罗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局面复杂的战争,大片的犹太人聚居地遭到摧毁,耶路撒冷经过数月围困终被攻陷, 的犹太圣殿在大火中化为废墟,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丧生。 作为亲历者,约瑟夫斯以全景式的笔触详尽描述了整个战争过程。包括安条克四世与亚撒曼家族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这如何招致了罗马人和庞培的介入;继而,希律是如何推翻哈希曼王朝,成为犹太人的王,犹太人又是如何借希律之死发动了起义;战争爆发后,犹太人是如何加强防卫,罗马人是如何作战并占领了那些犹太城镇,溃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起义者又是如何发生了激烈内斗;在耶路撒冷,百姓是如何在暴力、饥荒与围城中苦苦挣扎,以及罗马人是如何破城并焚毁了圣殿。 ,全书以罗马军队扫除起义军残余、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集体 的惨烈事件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 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内容简介 《长城画传》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编纂出版,以广阔的大历史视野,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画文相融的形式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讲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故事;精心提炼长城的历史价值,深度挖掘长城精神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目录 绪 言 长城筑国魂 第一章 长城安天下 长城时代的孕育和开启 013 修建长城的政治考量和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025 历代长城和北方民族 037 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武器 063 长城与现代国家安全 071 长城内外是故乡 077 第二章 长城绘河山 山海关外的长城 085 收缩的华北防线 095 河套争夺 107 河西重镇 119 青海的长城 133 西域烽烟直 1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 魔幻, 戏剧化,也 惊心动魄。《暗影中的人》“人们一眼就能
这场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将20世纪塑造成另一番模样:在*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几大帝国土崩瓦解,革命爆发,意识形态的时代宣告开始。赫尔弗里德 明克勒(Herfried M nkler)对这场战争做了很全面的描述 包括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中政治的因素和人性的因素。他重现了运动战与阵地战中将军和士兵们的形象,讲述了后方民众的生活、痛苦与希望。本书宛如一幅时代全景图,再现了那场划时代的大型冲突,重新评价了战争中的多个事件,凸显了这次大战从深处撼动旧世界的力量。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 彼得 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本书全景式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德国侨民在北京、天津、上海的生活情况,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22部正式出版的自传、20部手稿,以及1940至1949年间《科隆日报》驻中国记者弗里茨 范 布里森对71名在华德国侨民所作的采访稿。这些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为本书著述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使本书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德关系,特别是中德民间交往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德侨史的历史专著。
从青铜时优开始,债务与战争如影随形,但凡赢得战争的部落、城邦、国家,往往通过向民众借贷而获得资金支持。无论是认为“迦太基必须毁灭”的罗马,还是八十年战争中争取独立的尼德兰;抑或是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英国,以及美国内战中的联邦政府;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把公共债务的潜力发挥到很好。公债成为影响战争心理的核心,成为公民权的同义语。债务体系的发展成熟、是民主国家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金融根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性的移植、拓展而诞生、成长的新社会群体,是现代性知识、价值与话语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现代性实践的重要主体。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公共情怀与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孕育于洋务运动时期,正式诞生于清末,而在经受“五四”这一“成年礼”后分别驰骋于现代政治舞台与学术舞台。本书考察了近世知识人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包括他们的世代嬗替、角色转换、观念变迁与心路历程,尤其对“清末一代”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多有着墨;对被称为“睁眼看世界先驱”的魏源、“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曾国藩、“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中国家教第一人”的梁启超进行了个案解读;还从地方史视野出发,考察了王懿荣、周自齐、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