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版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是一部旨在描绘斯大林 政治肖像 、带有评传性质的作品,主要介绍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以后的政治活动。作者根据数千份官方文件和斯大林的信件、决定、指示及其身边人员的回忆录等手资料,披露了不少过去鲜为人知的史实,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著名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之作。该书史料丰富,思想深邃,历来受到学术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该译本直接从古希腊文本翻译,参考了众多英译本;注释吸收了西方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并配有附录,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 1914》是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也是保罗 M.肯尼迪的代表作。在书中,这位著名国际史学家解答了英德这两个曾经的 天然盟友 终缘何兵戎相见。他一方面考察了两国在该时期的外交决策,彼此间的海军竞赛、贸易竞争、殖民竞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 一战 的爆发等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充当外交活动背景的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并在英德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对抗关系的全面展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凭借系统翔实、颇具洞见的分析,该书为研究两个国家关系的发展史提供了范本式的参考。
分别于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科尼利厄斯 瑞恩的代表作品,这三本气势磅礴的巨作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三次重要战役的纪录,描绘了这场深刻改变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战争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惨烈景况到战士的可怕经历,从战役的策划运筹到实际部署,本书都有详尽的叙述,加上作者小说般的叙事手法和无数次的战争亲历与幸存者采访,使得这三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二战历史珍贵的一手记录。 二战史诗三部曲 主要涉及二战中三次规模较大、较为关键的战役,分别是诺曼底登陆、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柏林战役。 【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长的一天》可靠、生动地记述了整个登陆的策划和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
本书原版于1992年。作为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的重要人物,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斯大林之间的权争具有一定悲剧色彩,对后来的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剖析托洛茨基的一生,力图在同时利用苏联解体后公布的大量历史档案和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客观地呈现这位革命者的事迹。
窝阔台是大蒙古国时期的第二任大汗。他前承成吉思汗未竟之业,后启大蒙古国建制之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学界目前鲜有对该人物及其时代的研究论著。本书从军事安排、行政体系、经济举措及家族关系等方面,分析窝阔台汗对大蒙古国的统治方式和这一时期的国家变化。窝阔台成功处理了幼子势力带来的威胁,维护了汗权独尊和中央集权,构建了大蒙古国的制度框架,大量吸纳外部的人员、制度,推动了大蒙古国的持续发展。窝阔台为后继的蒙古大汗处理内外事务提供了丰富经验。
自17世纪开始,奥斯曼即将崩溃的看法便已经出现,可这个兴起于14世纪的帝国却比同时代的大多数竞争对手都长寿,直到1910年,它仍然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国。在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缓慢衰落之后,它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终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为何会走向衰落?为何衰落过程如此之久?寿终正寝的帝国又给20世纪乃至今天的国际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从17世纪奥斯曼与哈布斯堡之间的对决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凯末尔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革命浪潮中废除最后一代苏丹为止,宫廷之中的阴谋、世俗与宗教的角力、西方思想的冲击、民主与专制的碰撞,伴随着与奥匈帝国、沙皇俄国、英国、法国之间的一次次战争,不停上演,本书将为读者重新梳理这个帝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完整历史。
1939年,德国潜艇U-47偷袭英国皇家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击沉 皇家橡树号 战列舰,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序幕。1930年,英、美、日、意、法五个主要海军强国代表曾在伦敦召开限制和缩减海军军备会议。然而此举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不到十年,欧洲就再次卷入新的全球冲突,海军也成为这次全球战场上各国对决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书囊括了二战中全部重要的海上战役,并对全球不同战场和战役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德国潜艇偷袭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与大西洋之战,挪威战役的草草收场与敦刻尔克撤退奇迹,意大利海军的自废武功与法国海军悲剧性的自沉,日本海军从珍珠港事件的成功豪赌到中途岛海战的折戟,北非登陆的仓促混乱与诺曼底登陆的气势如虹,珊瑚海航母对战的首演与莱特湾巨舰大炮时代的终曲 书中还描述了二战海战史上知
本书是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的论著集,分上、中、下三集。上集是北方民族史专著,收入《北狄与匈奴》《乌桓与鲜卑》《突厥人与突厥汗国》三部专著。中集是西部民族史专著,收入《氐与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彝族古代史》四部专著。下集是内陆欧亚学论集,共收录论文14篇及译文1篇,并附《马长寿主要论著目录》。每集文末均附有名词索引。 丛书简介: 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
西蒙 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借助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沙玛对17世纪这个匮乏之海的繁荣小岛做了全景式的文化解析,从血腥的起义到搁浅鲸鱼引发的不祥之兆,从对住宅的精良装修到对洁净的狂热崇拜,从对口腹之欲的贪婪到道德上的节制和反省,从勤俭持家的主妇到对郁金香的疯狂投机,从自我如何庆祝到如何被敌人诽谤,从对祖国对家庭的眷恋到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
中世纪的黑暗面纱下,是否有另一种面貌? 著名人物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中世纪史专家勒高夫领衔的历史学家团队选择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纪的112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传配合同时代相关艺术资料(绘画、雕塑等)的方式,复现可视的、具象的中世纪人物和生活,带领读者从内部探究中世纪 这一黑暗面纱下其实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 这些历史人物 如查理曼、圣奥古斯丁到哥伦布,也包括女性和虚构的神学和文学人物如圣女贞德、侠盗罗宾汉等,在这里是作为证人和历史记忆,揭示了一个与传统认为的、蒙昧的中世纪形象相去甚远的面貌。这些历史上的人物(阿提拉、克洛维、查理曼、萨拉丁、圣女贞德......),或这些想象中的人物(亚瑟、撒旦、侠盗罗宾汉......) 该书还附有地图、年表和参考书目。 他们的生动面孔是代表中世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 钱币 。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开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 朋 曾经是古代早
在21世纪初期,奥施康定这种止痛药,在美国曾经掀起一股药物成瘾狂潮,其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50万人。而这场惨剧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个慷慨而又神秘的家族 萨克勒家族。 这个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文化、教育和科研等领域捐献了数十亿美元的家族,留名于各大著名文化机构 哈佛大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牛津大学、卢浮宫和北京大学,但谁能料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在麻醉品为他们带来的巨额利润基础上。 本书作者在亲自走访200多名相关人士,查阅上万份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为读者讲述的这个关于奥施康定、毒品大流行和萨克勒家族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揭露了资本对学术的操控、对权力的蚕食、对公共利益的蔑视,通过此书,读者既能得以一窥暴利行业的商业逻辑和慈善公益背后的资本逻辑,又能看到有良知的人们如何艰难地赢得这场 歌利亚之战 。
十万年前,地球上 少有六种不同的人,但今日,世 舞台为什么只剩下我们自己?我们是如何登上食物链很好,成为万物之灵的?展望未来, 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更不错的经济增长,会把人类 带向何方?当人的感觉、情绪、想法都服从算法,我们该何去何从?反观当下,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迫在眉睫,自由主义的故事体系面临崩溃,我们的文明将发生哪些转折性的变化?如何才能重建人类的 选认同,应对未来?《人类简史》10万年前,地球上 少有6个不同的人类物种,但今天只剩下1个,就是我们智人。究 发生了什么,让其他人类物种都消失了?我们智人又将会怎样?以 列有名 学家尤瓦 赫拉利开 性地将 和科学结合起来,讲述了从宇宙大 炸 今智人 的完整故事。尤瓦 赫拉利教授认为,在智人从 种不起眼的动物到地球主宰者的漫长演化目
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 塞诺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内亚史专家集体撰写而成。他们率先对历史记录极少的内亚地区进行了探索,并按时间顺序追溯了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其中包括了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和阿瓦尔人,俄罗斯草原民族、突厥帝国、回鹘人、吐蕃帝国、契丹和女真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将内亚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本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的内亚史,认为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内亚就与欧亚大陆各定居文明发生了联系。在前近代时期,内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而非地理实体来定义的,它的边界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而改变。与普遍存在的观点相反,该书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对农耕居民发动攻击的敌人,他们不仅索取,而且也给
《圣路易》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代表人物雅克 勒高夫的一部重要著作。这不是一部以记述生平为主旨的传统传记,而是一部圣路易的 整体 史,包括他的国家、他的时代、他的时代的重要主题等。作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描绘了在位44年、去世后27年才被封为 圣徒 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并通过圣路易的生平,描述当时的法国和时代。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叙事,顺便谈及路易在其一生主要阶段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对路易同时代人记忆的产生做评述。第三部分中作者试图进入圣路易的内心世界,并对当时的主要看法 视路易为13世纪理想的和举世无双的国王,被追封圣徒的国王 做深入探讨。
《塔西佗》与《罗马革命》并称为20世纪罗马史家罗纳德 塞姆的两大代表作。虽然在作品的叙事性以及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影响等方面略逊于后者,《塔西佗》却凭借对传主生平材料的竭泽而渔、人物志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与对罗马帝国前期时代特征的深刻剖析,成为塞姆学术成就中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塔西佗》是西方史学史上一部典型的 以人物写时代 的杰作。从宏观角度看,这部名著迄今仍是我们研究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文化史与史学史的必du作品之一。就微观角度而言,这部包罗万象、雄心勃勃的传记提供了一幅西方学术史上关于塔西佗其人其书最为生动、细腻、深刻的素描,堪称20世纪传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汗青堂丛书117 商品帝国》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