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夏鼐发表于各时期的文章、课堂讲义及其家属提供的自存手稿共213篇(其中部分文章系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考古理论与实践、考古漫记及历史学研究与评述等,全面反映了夏鼐毕生学术成果和新中国考古研究的全貌。全书除夏鼐的论著外,还补充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王仲殊及夏鼐秘书王世民撰写和整理的《夏鼐先生传略》《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夏鼐先生学术活动年表》,是一部学术价值高、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的考古学书。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湖帆祖父。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日记》根据目前所见的七种日记稿本标点整理,按照年月先后顺序编排,起自咸丰十年(1860),讫于光绪十二年(1886),内容虽不十分连贯,却对太平天国攻陷苏州期间避难事、苏州光复后的生活、中进士前后、赴吉林帮办边务、参与中俄勘界收回中国领土等事,均有所记录,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黄秉义日记》记于1902—1918年,底本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稿共六十四册,其中缺第五十二册。黄秉义,台州葭沚人,原名“黄崇沛”,曾用名“黄沅”后改名“黄秉义”。《黄秉义日记》 对清朝末年时政大事、浙东社会生活、官场商界人物轶事等有较多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是饶公有感于年事渐高, 作品或散在各处, 或求“全”而笼统, 因而对自己文章重新整理, 分门别类, 陆续出版。该系列作品, 框架由饶公亲自擘画, 涵盖其主要学术领域, 基本资料由其弟子编辑遴选、整理, 篇目交其女儿女婿审定呈告饶公, 最终定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