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饰史》以时间为轴,回望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年西方服饰的时尚变迁,在地理、历史的多元素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们材料不同,风格各异,展示着各种工艺技术。而在现代,时尚品牌频出,在一众设计师的带领下,服饰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趋势。全书包含600余幅精美图片,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服装版型图、服装设计图,经典海报、时尚杂志图、秀场摄影图 堪称一本服饰百科全书。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医学史》分为五章节:古代智慧(公元700年以前)、复苏与复兴(700-1800年)、科学主导(1800-1900年)、专业化时代(1900-1960年)、回顾与展望(1960年至今),详细介绍了从49000年前到如今,历史上曾爆发的疾病以及医疗手段的演变。它以丰富的插图、精简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医学的演进历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的医学史叙事形式,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描述不同时段的医学特征,按时代顺序加主题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医疗保健活动的变迁、科学技术对认知疾病原理与机制、拓展诊段与治疗方法、推动预防与康复等多维度的影响。阅读医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首版在香港印行后,得到各方面读者以及专家学人的热心关注与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从中受到许多有益启发。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这次再版,增补文字补写了史前部分,战国时期也补入了江陵马山楚墓新发现的重要服饰、丝绸材料,共约三万字,图片数十幅。引书、引文部分也重新作出校订,并附上参考书目与索引。索引由王晓强承劳编制,这一工作用力繁费,定名分类却难以尽为确当。作此尝试,主要是为了对读者,特别是青年工艺美术工作者业务上参考时提供一点查找的方便。
本书定名 通史 , 通 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 纵观 和 综观 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内容简介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 恺撒 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 封建制度 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瑞士- 勃艮第 战争中的复兴。第四卷将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一直论述到了 拿破仑 时代。 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国家体制与战略战术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战争艺术本身,而在于认识世界史。 在本书里,汉斯 德尔布吕克运用还原历史的方法。搞清楚过去战争中那些 微不足道的事件 和 琐细的事实 ,只要历史学家知道过去的战斗在其中发生的地形,他就能用现代地理学的所有知识核实流传下来的报道,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中西交通史》是方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为完整的一部中西交通史著作。该书共分四大篇章,详尽地论述了史前至近代包括南洋区域在内的中西交往史迹及历史过程,阐明民族、宗教、文化、交通、政治和贸易等诸般关系,尤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主。全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考证缜密,论断精详,为研究中西交通史必参之书,堪称集中西交通史研究之集大成的名著。该书内容包括 历代中国与欧亚大陆之中国迤西部分之关系 ,而在叙述上有必要时,亦兼及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洋等处。此外,民族之迁徙与移植;血统、语言、习俗之混合;宗教之传布;神话、寓言之流传;文字之借用,学之交流,艺术之影响,著述之翻译,商货之交易,生物之移植,和平之维系(使节往来、条约缔结),和平之破坏(纠纷、争执与大小规模之战斗等)也是书中讨论
《农政全书校注》是石声汉先生所整理、校注的中国历代骨干古农书中工作量*的一部书,从1956年开始做准备工作,直到1966年 文革 前夕,耗时十年,全稿约140万字。1979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为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的《农政全书校注》(简称整理本),共107万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按出版社的要求对《农政全书校注》的原稿进行整理、压缩。为了不让父亲的十年心血之作失传,2009年底石先生的女儿石定枎毅然承担起复原、整理父亲手稿的工作。历时两年多,石定枎女士努力完成了复原、整理《农政全书校注》原稿的工作。石女士的复原、整理工作包括以下五项内容:恢复原稿校、注、案的体例,将原稿中校、注、案逐一对号入座,重新标注在平露堂本《农政全书》原文相应的位置;恢复被删去的敬告读者、所有长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同名图书,展览热展中! 本书以历史时期分为 先秦服饰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 全面讲述了中国古代服饰复杂的演变过程 ,华夏衣冠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吸收,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 除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图外,书中还绘制了大量 线图 ,并有特别制作的 15尊 不同时代的 服饰复原人像图 ,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高的学
《广西古建筑地图》重点介绍了广西现存的300多处古建筑,并适当补入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建筑,资料翔实,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作者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的主要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等,系统介绍了广西现存古建筑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可作为研究广西古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工具书。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 导言 和 结语 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第一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文化从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 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围绕这个博物管所展开的各项学术活动;探讨了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技术、解剖学、医学、哲学、宗教、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以及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进展。第二篇讨论了所谓希腊文化的式微和衰退,亦即基督纪元前的最后两个世纪,介绍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出现,罗马的崛起,以及最终,罗马成为了引领科学文化潮流的中心;探讨了前一篇所论及的诸学科在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都用专门的篇幅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论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清代卷,主要论述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清帝国书籍流转和文化史意义。主要内容有:书估与清帝国书籍的流转;嘉道时期苏州书籍社会;底层文人日记与清中后期浙江的书籍流动;晚清京城精英阶层的书籍世界;清代抄书与书籍生产及流动;清代的《读书分年日程》与读书风气;《说文》著述与测定学术风气的指标;家籍的编刊与文化传承;女性与阅读;清代的小说戏曲阅读;石印出版与晚清的科举、文化;新学书籍的涌入与 脑界不能复闭 。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讲述了从首批登山先驱到当今登山巨匠的故事,以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百位登山者的生平事迹,更辅以登山者自述和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再现了他们克服万难、终登*的不凡经历。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为保证国防安全,从1964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技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以 备战备荒 为战略目标,国家有计划地把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能源、航空、兵器等重工业、兵器工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努力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重建一套可以应对战争的工业体系。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参与了这一项目,为我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 万里长城 ,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本书对国民党主力军的建立、发展,直至在中国大陆失败、撤到台湾的全部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国民党各精锐主力的兵力、装备、知名将领、重大战役等,对各部队的优劣成败及其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本书共分三册,每册字数约30万。 第一部介绍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五支王牌军:第五军(杜聿明)、第十八军(胡琏)、第七十一军(陈明仁)、新一军(孙立人)、新六军(廖耀湘); 第二部介绍国民党中央军另外五支王牌军:第一军(胡宗南)、第十三军(汤恩伯)、第七十军(陈颐鼎)、第二十五军(黄百韬)、青年军(无军长,多著名将领担任师长,政治部主任蒋经国) 第三部介绍国民党十支杂牌军主力:第四军(张发奎粤军)、第七军(李宗仁桂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粤军)、第二十一军(廖磊桂系)、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西北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中功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民族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多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