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上、下两册,由 凡例 释文编 索引编 参考文献 四部分组成,共计150万余字。本书对2018年前国内外刊行出版的金石志书、学术文集及著作论文中公开发表的1468种南北朝墓志进行了系统整理。著录墓志信息,以目、图、文、研形式分类展示;考释墓志文字,按年代顺序编定成册;汇集墓志注释,收录陈列诸家成说;编制墓志索引,提供墓志名、人名、官名、地名引得。这部历时八年编撰而成的融目录、释文、注释、索引为一体的《南北朝墓志集成》特点如下:一是开创性,作为学术界*部南北朝墓志文献集成,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二是资料性,信息全面,墓志齐备,文献丰富,提供学术研究资料;三是实用性,体例严谨,编撰科学,志文准确,提高学术研究效率;四是学术性,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知识方法交叉使用,开拓学术研究新视野。
2023 年 12 月 19 日,在 长干古城 南京西街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 上,权威专家认定,在南京西街发现的 越台环壕聚落 应称 长干古城 ,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南京历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 本书开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到湖熟文化、吴文化,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太伯奔吴到楚吴争战,从长江到秦淮河,从长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荡荡,开天辟地,南京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远古、上古时代隐隐闪耀。 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开金陵王气的序幕。从中古到近古,南京屡屡成为龙兴之地,历经东吴霸业,建康风云,南唐偏安,宋元沧桑,大明基业,清代浴火重生,中华民国肇建。在中国的许多历史转折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的一卷 政权系统 。全书共收集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文献600余篇,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权各部门的文件,是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
本书集中收录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国近代大出版家张元济与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一批函札近200通档案原件,时间跨度为20世纪10 30年代。 本书所涉近现代著名人物众多,有朱希祖、胡适、张季鸾、郭泰祺、励乃骥等中国各界名流,还有长泽规矩也、诸桥辙次、宇野哲人、卫礼贤、施永高等国外汉学家;所涉内容均为中国古籍善本搜集、整理、出版等事务。 本书一方面对出版界如何进行图书版本的收集、甄别、整理、校勘、出版,具有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对于近现代著名人物、中国近代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图录由专述文章和展览图版2部分组成,其中6篇论文各有侧重,讲述了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运河带来的江南趣味、唐代的诗茶酒文化,以及龙门石窟里的大唐图景和造像艺术。展览图版围绕 神都宫阙 市朝之城 伊阙佛龛 3个篇章,以大唐的东都、池苑花如锦、运河的中心、丝路尽繁华、精神的归宿、千龛邻峭壁为叙事主题,梳理和追忆唐代洛阳城200余年的繁华过往。
《南京城市史》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 山、水、城、林 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
陶瓷为潮州地区的重要名片,其发展历史悠久。本书以潮州地区陶瓷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新石器时期至2020年,以历年来考古调查与发现成果、档案资料、口述访谈等资料为基础,分为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部分共十六章,论述历史上潮州地区陶瓷业的地理分布、产品类型、工艺特征,涉及陶瓷的生产、运输销售及使用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总结陶瓷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关注陶瓷行业组织、工匠和商号。最后另附 近代以来东南亚潮人陶瓷业 ,专门论述东南亚地区潮人经营的陶瓷业发展情况。 全书资料翔实,图片丰富,语言流畅,分析与总结潮州陶瓷发展历程的特点,透过陶瓷业的境遇,了解时代背景,以潮州陶瓷史为窗口,从中可一窥潮州地区手工业发展进程,了解广东陶瓷发展历程。
《南社大辞典》是南社后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姚昆田主编的一部汇集南社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南社历史全貌的中型专科辞典,同时也是一部凝聚近百位南社专家学者十余年心血和汗水、填补南社史研究空白的奠基之作。本词典共分人物、专著、杂记三大板块,正文按照词目笔画排序。全书规模110余万字,共计收录词目约4100条、配图120余幅,力求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了南社研究的整体面貌。书后附有南社活动大事记、南社人士名号对照表、南社社友情况一览表、南社成员创办学校一览表方便广大读者查检使用。
黄浦江作为母亲河,滋养着上海。它既给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丰沛水源,又为交通运输、水上游览带来便利,同时兼有社会文化功能,缔造上海城市的成长历史,见证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 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后,浦江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得到完美诠释。 新时代 一江一河 公共空间建设,坚持着眼长远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功能品质,以高品质公共空间为引领,推动深度开发,优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产业,打造城市地标,努力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本书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著名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清代同治朝黑龙江治边档案选编》由黑龙江省档案馆组织编纂,共上、下两卷。全书选取同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1862 1874 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历史档案文献共计517 件,采取点校、校勘档案原文,搭配部分档案图像的方式编辑而成。共点校文字53.3 万字,选取折子卷档案原件图像104 件。全书主要包括边疆防务、土地开发、旗民事务、军队建设、贸易往来、兴办实业、交通驿路、中外交流及社会风情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考察和研究清史、黑龙江流域文明史、东北边防史、黑龙江地方发展史、中外关系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八闽通志》系明人黄仲昭修纂,为现存最早的福建全省通志。全书八十七卷,分地理、食货、封爵、秩官、公署、学校、选举、坛庙、恤政、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祥异、词翰、风俗、形胜、拾遗十八类四十二目,按类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精善,取材丰富,保存了大量不见于其他史书和志书的珍贵资料,是一部极为有用的志书。本书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福建省图书馆联合整理,以北京市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庚戌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标点校注,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又经修订,更便于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中国*历史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谕档》影印本辑录出来的,辑录资料时间上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编年为序;范围为清代江西的行政区划,凡有关江西者,均收录。是一部有利于江西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汇编。比较原影印件的繁体竖排,本书做了简体横排,随文注释等处理,方便查阅。
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藏北洋档案为研究北洋时期地方政治、区域经济、基层社会秩序及整合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该档案几乎包括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所反应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节点,恰可贴切反映历史转轨:基层政权建设既源自国家体制转型,而国家制度在基层落实又势必呈现在地化的“调适”,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又“迟滞”于国家政治层面。整理与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藏北洋档案有助于弥补既往北洋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