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学术界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宗族萌生开始,纵向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乡村社会与宗族的形成,上古宗族与中古宗族、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间的转折与变革,把握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发展的基本脉络。下编分专题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基本问题,从乡村宗族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组织与管理,宗法血缘关系的扩散与族际关系,以及乡村宗族与乡里政治五个方面对乡村宗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充分收集有关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方志、出土文献、谱牒,以及近现代乡村社会调查的丰富资料,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视野下,对中国古代乡村宗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美国人谈工作》是普利策奖得主斯塔兹 特克尔的口述史巨作,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图书。本书也为美国前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拍摄关于21世纪的工作的纪录片提供了灵感。在书中,作者以出自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美国人对这个社会、对工作的评论以及发自内心的看法。少数幸福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许多美国人对他们的际遇感到大失所望。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即工作虽然辛劳,但仍然能为普通人提供意义。通过口述历史,作者记录、呈现并书写普通人的生命、历史与故事,亦反映宏大历史叙事所缺失的丰富细节。
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本书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充分挖掘利用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和甲骨文、商周金文等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对商周家族形态包括家族亲属组织的规模和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考证探析,对商周不同历史时段家族形态的演变及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及这种演变对国家结构、政体、军事组织、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做了深入揭示。
为加快构建当代方志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客观记述全国地方志系统年度工作,鲜活反映地方志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全面展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轨迹,生动展现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辉煌业绩,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镜鉴、规律认识和实践智慧,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持编纂《中国地方志年鉴》。2022年卷包括专题图片、特载、大事记、志书编纂与出版、旧志整理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与期刊出版、依法治志与督促检查、重要会议、业务培训与考察交流、机构队伍、人物与荣誉等类目,力求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中国地方志事业2021年度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是一部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与进程(1860-1949)》关注汕头在1860年至1949年的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变,综合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建立数据库、绘制专题地图,论述汕头开埠初期的土地开发、民国时期的规划建设、商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人群活动与地产投资,再现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可操作的机制,对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揭示汕头的金融网络、商业网络和人群网络,以及相关的制度对城市空间和人居格局的深刻影响。
本书立足农耕文明视野,对中国古代村落文化进行了全新发掘。作者对宗法在村落中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多维评价,对中国古代村落中的信仰世界进行了独到阐释,对王朝官方教化与村民原本 野性 之争进行了新的考察,对村落娱乐的源头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古代村落中的农民特性与农民心态进行了客观剖析,对村落中的婚丧节庆、教育文化以及村落谣谚等也进行了再认识。全书既为古代村落文化画像,又为其传神,所得出的新知新解,对于全面准确认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把握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荆楚文库 方志编》之一种,为《〔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二方志的合刊本。《〔乾隆十七年〕广济县志》选用清乾隆十七年刻,五十四年新订本为整理底本,清廷以旧志需避讳而铲削旧板、复行刊印。《〔乾隆五十八年〕广济县志》采用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为底本,该志在十七年志基础上博采旁收,续载四十余年事。二志是记录广济(今武穴)清代前中期及以前的历史人文、山川地理、政治制度、地方经济发展变迁的重要地方性资料汇编。
本书辑录阿拉伯文史类古籍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主要包括辞书、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公元8世纪至19世纪50余部阿拉伯古籍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进行全面翻译、梳理和研究,力图从中寻找阿拉伯人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使读者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自古以来阿拉伯人的整体中国观,了解他们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过程。对于深化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强化中阿文明的互学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和完善了新疆史前时期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结构和文化谱系。将新疆地区虫前时期划分为九个小区和四个发展阶段,从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大的视角下揭示新疆这一特殊地区在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过程。同时对境外同时期相关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分析,为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参考。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因素在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发展和演进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断裂性特征和东方文化的连续性特征。
《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全四卷)》共分为:《甘肃始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甘肃民族文化》四卷。《甘肃始祖文化》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甘肃内容丰富的始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通过黄河文化与华夏文明、甘肃黄河文化概述、甘肃黄河文化与其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地介绍了甘肃的黄河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用史海钩沉、辉煌文化、节点明珠、未来展望四个篇章系统介绍了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甘肃少数民族文化》针对十个民族分别阐述了各其概况及其文化形态。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是国内一套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丰富的一套民俗学著作。西北卷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为研究地域,详述了该区域内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礼俗。全书以省份为界,分设五章,梳理了西北地区婚礼习俗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现代变迁,并介绍
本书首次系统论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主要从湖湘文化形态建构论、湘学学统建构论、湖湘士人人格建构论三个方面,对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建构过程作了一个通论式的宏观研究和综合论述。从文化层面上,通过分析神农、虞舜、屈原、周敦颐、王船山及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等文化现象,探讨了湖湘文化如何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建构过程,总结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中华精神。从学术层面上,通过考察湘学的千年历史演进历程,探讨了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过程,揭示了湘学学统与中华道统的内在关系。从湖湘人格层面上,通过挖掘湖湘地区乡贤人格典范的历史影响,总结出湖湘人格的血性、狂狷、崇文而尚武、叛逆且忠诚、务实并浪漫、圣贤兼豪杰等一系列典型特质。
《苏州通史》参照中国传统史书编撰体例,借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清史》主体设计,《苏州通史》主体部分为导论以及从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分为若干阶段的断代史),另设人物、志表、图录等三部分。人物、志表、图录中的内容是对通史部分相关内容的补白与补强。 《苏州通史》共分16卷。第1卷为导论卷,第2卷为先秦卷,第3卷为秦汉至隋唐卷,第4卷为五代宋元卷,第5卷为明代卷,第6卷为清代卷,第7卷为中华民国卷,第8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49~1978),第9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78 2000);第10卷为人物卷(上),第11卷为人物卷(中),第12卷为人物卷(下),第13卷为志表卷(上),第14卷为志表卷(下),第15卷为图录卷(上),第16卷为图录卷(下)。 各卷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根据本卷所跨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状
《中国地方志年鉴2021》除特载、特辑、大事记、文献等部分外,设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工作、志书编纂与出版、旧志整理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与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与期刊出版、依法治志与督促检查、工作会议、专业培训与考察交流、机构队伍、人物类目。《中国地方志年鉴2021》采用分类编辑法,类目下设分目,分目下设条目,以条目为主体。各部分一般依行政区划排列,同一行政区域内,再按时间排序。全书使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文字言简意赅。
南宋文献集成是“五位一体”杭州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南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基础前提和依据载体。南宋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南宋文献集成》第一辑规划为“南宋历史文献集成”,主要收录南宋相关史学文献。丛书计划以专题形式呈现,将南宋相关主干史学文献分为“编年”“杂史”“行纪”“边疆史地”“农书““碑铭”等专题,按专题分批出版,包括《中兴小纪》《靖炎两朝见闻录》等。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全九册)以时间为轴线,按弋(阳)横(峰)苏维埃时期、信江苏维埃时期、赣东北苏维埃时期、闽浙赣省苏维埃时期等不同阶段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套书总计450万字,收录1300多篇文献。文献收录时限从1927年8月至1937年12月整整10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生、党的建设、群团组织等各个方面;其类别主要有文件、决议、报告、信件、电文(含中央来信来电)、报纸、刊物(含中央苏区报刊)和主要领导人的讲话、训令、文章等,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