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上、下两册,由 凡例 释文编 索引编 参考文献 四部分组成,共计150万余字。本书对2018年前国内外刊行出版的金石志书、学术文集及著作论文中公开发表的1468种南北朝墓志进行了系统整理。著录墓志信息,以目、图、文、研形式分类展示;考释墓志文字,按年代顺序编定成册;汇集墓志注释,收录陈列诸家成说;编制墓志索引,提供墓志名、人名、官名、地名引得。这部历时八年编撰而成的融目录、释文、注释、索引为一体的《南北朝墓志集成》特点如下:一是开创性,作为学术界*部南北朝墓志文献集成,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二是资料性,信息全面,墓志齐备,文献丰富,提供学术研究资料;三是实用性,体例严谨,编撰科学,志文准确,提高学术研究效率;四是学术性,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知识方法交叉使用,开拓学术研究新视野。
本书是国内学术界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宗族萌生开始,纵向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乡村社会与宗族的形成,上古宗族与中古宗族、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间的转折与变革,把握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发展的基本脉络。下编分专题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基本问题,从乡村宗族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组织与管理,宗法血缘关系的扩散与族际关系,以及乡村宗族与乡里政治五个方面对乡村宗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充分收集有关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方志、出土文献、谱牒,以及近现代乡村社会调查的丰富资料,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视野下,对中国古代乡村宗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2023 年 12 月 19 日,在 长干古城 南京西街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 上,权威专家认定,在南京西街发现的 越台环壕聚落 应称 长干古城 ,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南京历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 本书开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到湖熟文化、吴文化,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太伯奔吴到楚吴争战,从长江到秦淮河,从长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荡荡,开天辟地,南京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远古、上古时代隐隐闪耀。 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开金陵王气的序幕。从中古到近古,南京屡屡成为龙兴之地,历经东吴霸业,建康风云,南唐偏安,宋元沧桑,大明基业,清代浴火重生,中华民国肇建。在中国的许多历史转折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的一卷 政权系统 。全书共收集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文献600余篇,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权各部门的文件,是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
《大东北》为一部聚焦东北全面振兴,以恢宏的视角全面展现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人文、经济和自然风貌的图书。本书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4年底推出的十集纪录片《大东北》为蓝本,忠实呈现纪录片的核心内容,涵盖东北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并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切入,展现东北在新时代扛起 五大安全 重要使命的雄心。本书深刻反映东北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东北在工业、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以及新时代东北以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本图录由专述文章和展览图版2部分组成,其中6篇论文各有侧重,讲述了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运河带来的江南趣味、唐代的诗茶酒文化,以及龙门石窟里的大唐图景和造像艺术。展览图版围绕 神都宫阙 市朝之城 伊阙佛龛 3个篇章,以大唐的东都、池苑花如锦、运河的中心、丝路尽繁华、精神的归宿、千龛邻峭壁为叙事主题,梳理和追忆唐代洛阳城200余年的繁华过往。
《南京城市史》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 山、水、城、林 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
以二十五史为核心的正史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史里的广西》(套装全5册)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正史中关于广西的重要典籍资料,以时间为线索,用通俗笔触描写八桂历史中的闪亮故事,展现先秦至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印记与文明脉络:从广西先民的生活图景到秦朝置岭南三郡;从灵渠的开通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从柳宗元德治柳州到于成龙廉治罗城;从苏轼贬谪途中的广西印记到徐霞客笔下的八桂山水 生动讲述广西历史,讲解广西文化,图文并茂,让读者直观感受八桂大地的厚重与温度,触摸广西文明。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重要的著作,它自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4 月分上、中、下 3 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其中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
《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与进程(1860-1949)》关注汕头在1860年至1949年的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变,综合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建立数据库、绘制专题地图,论述汕头开埠初期的土地开发、民国时期的规划建设、商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人群活动与地产投资,再现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可操作的机制,对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揭示汕头的金融网络、商业网络和人群网络,以及相关的制度对城市空间和人居格局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著名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中国*历史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谕档》影印本辑录出来的,辑录资料时间上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编年为序;范围为清代江西的行政区划,凡有关江西者,均收录。是一部有利于江西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汇编。比较原影印件的繁体竖排,本书做了简体横排,随文注释等处理,方便查阅。
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广东碑刻铭文集》是一部图志式的金石专著,系统介绍了广东金石状况,图文并茂,以图、文、志三大内容组成。本书收集之对象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 金石 ,类别分为吉金类、石刻类、陶砖类等,是涵盖岭南地区的综合性大型金石铭刻类图书。精选五千余件金石铭刻,全面介绍岭南地区自秦到民国二千年间的金石状况。本卷为墓碑志铭类,图文对应,每一种均注明其名称、年代、作者、字体、尺寸、出处及存亡现状。
《广东碑刻铭文集》是一部图志式的金石专著,系统介绍了广东金石状况,图文并茂,以图、文、志三大内容组成。本书收集之对象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 金石 ,类别分为吉金类、石刻类、陶砖类等,是涵盖岭南地区的综合性大型金石铭刻类图书。精选五千余件金石铭刻,全面介绍岭南地区自秦到民国二千年间的金石状况。本卷为墓碑志铭类,图文对应,每一种均注明其名称、年代、作者、字体、尺寸、出处及存亡现状。
本书在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和完善了新疆史前时期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结构和文化谱系。将新疆地区虫前时期划分为九个小区和四个发展阶段,从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大的视角下揭示新疆这一特殊地区在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过程。同时对境外同时期相关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分析,为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参考。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因素在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发展和演进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断裂性特征和东方文化的连续性特征。
本书是法国远东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研究项目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与社会史 的延续成果,接续前三卷,以乾隆《京城全图》为坐标和基本线索,调查研究北京内城的寺庙,实地访谈、拍摄照片、撰写庙志、释录碑文,并附有碑图和寺庙插图。第四卷所研究的是《京城全图》第四排范围内的寺庙,共145座,辑录碑记、塔铭等147通,并有本书未撰写庙志的寺庙名单及庙名、碑名、碑文撰写人、香会、胡同五个索引,资料翔实,叙述简洁明了,对研究北京历史及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通史》参照中国传统史书编撰体例,借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清史》主体设计,《苏州通史》主体部分为导论以及从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分为若干阶段的断代史),另设人物、志表、图录等三部分。人物、志表、图录中的内容是对通史部分相关内容的补白与补强。 《苏州通史》共分16卷。第1卷为导论卷,第2卷为先秦卷,第3卷为秦汉至隋唐卷,第4卷为五代宋元卷,第5卷为明代卷,第6卷为清代卷,第7卷为中华民国卷,第8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49~1978),第9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卷(1978 2000);第10卷为人物卷(上),第11卷为人物卷(中),第12卷为人物卷(下),第13卷为志表卷(上),第14卷为志表卷(下),第15卷为图录卷(上),第16卷为图录卷(下)。 各卷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根据本卷所跨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状
内蒙古无论从地域角度来说,还是从民族内容而论,或是从建制去谈,在中国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在迄今出版的中国通史著作中都没有也不可能作翔实系统的记述。对很多人来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人人都详知这里从古至今的历史,至于其他学科的学者,更是了解甚少。在一些断代史或专门史、民族史中,对内蒙古地区历史的评说,姑且不说论点如何,就是史实也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一直认为需要撰写一部时空完整、内容全面、史料翔实、论证精确的内蒙古通史,而且企盼在中国通史中也要把这块历史加进去。这就是我们研究并编撰这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内蒙古通史(套装共20册)》的初衷。但是,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让读者评说、让历史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