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本图是地学研究所于1932年编制的天津地图,比例尺为两万分之一,地貌及人文景观一应俱全。另有天津市区域图、京津形势图。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官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
《青海事宜节略(外二种)》收录了:一、《青海事宜节略》;二、《青海衙门纪略》;三、《湟中杂记》。《青海事宜节略》记述了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青海办事大臣署到文孚任青海办事大臣期间,共85年,青海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事情的起因、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和善后措施,逐件加以概括整理,实际上是一部清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青海民族史纲。《青海衙门纪略》记述了自青海衙门设置到乾隆四十一年的有关事务。《湟中杂记》用志的体裁记述了青海建置、山川、职官、兵防、寺院、民族、贡赋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青海地方史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本书讲述了:重庆,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华蓥山南麓,地当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它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不仅控川西、川东、川北、川南的冲途,而且扼云、贵、康、藏的门户,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南的军事重镇。 近百年来重庆这座城市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清朝末年的被迫开放、“华西的上海”经济地位的形成、反洋教怒潮的风起云涌、刘湘统治下重庆经济的畸形发展、抗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山城的终解放……这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使得重庆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城市。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
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政权、文化、经济、军事和党建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实践的成果和价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
鸦片战争以前,武汉三镇,就已经发展繁荣的封建城镇,尤其是汉口,更是以其发达的商业成为四大名镇之一。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通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建设下,武汉畸形繁荣。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殖民开拓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为了缩小东西方差距,武汉人民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同时积极抵抗外国侵略。武昌首义,成为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起点;军阀祸鄂,革命洪流波涛汹涌。在国民政府的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面对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国共携手共同抗日;在反对美蒋统治的风暴中,国民党统治覆灭,武汉城获得新生。武汉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浓缩于《武汉史话》中。《武汉史话》由皮明庥和郑自来所著。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长的铁路。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有关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绵长可靠的纽带:20世纪初,启蒙的思想沿着这条铁路传入中国;20世纪中期,国家政要乘这条铁路出访苏联;20世纪末以来,它又成为能源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地位独特的交通线见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种种变迁。 这是一部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堂关于这条铁路的全景式人文课,更不失为一本有趣有效的旅行指南。
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宁波文化丛书 (第二辑)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地域特色文化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本册围绕城隍庙区域特色文化展开。宁波府城隍庙,又称郡庙,在宁波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郡庙是宁波古城文商并荣的象征。本书从挥之不去的郡庙记忆、永不褪却的城隍信仰、精美绝伦的郡庙风物、浓郁绵长的郡庙画卷四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宁波的祭祀文化、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地域文化内容,是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千余年来,郡庙几经废替,历劫不亡,以其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风情,为宁波古城留下了一页不朽的篇章和记忆。
本书为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本代表作,探索了20世纪前半段中国济南这个城市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通过对作为个案的济南城市的经历,去探寻近代中国历史中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对国内城市史研究具有参考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