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第一、二、三季先后在央视纪录频道、爱奇艺等平台播出,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好评。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三季7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本书还重点讨论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突出特性,分析了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阐述了结合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必要性和取得的初步结论。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一套五册,是考古学家根据其多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和研究,撰写给孩子们的考古科普书,寻找印刻在中国版图里的历史印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让孩子们知来处,明去处,何以中国。 《我们的文明古老到多久》:考古专家冯时认为,天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源。西水坡墓中的北斗和龙、虎星象组成了一幅天文图。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图,距今约6500年。冯时从这幅天文图中揭示了古人是如何观象授时的,以及先民眼中的宇宙与四时。冯时还向孩子们描述了西水坡遗址给人们的启示。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广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千米。考古专家黎海超向孩子们介绍了青铜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是谁制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手稿系唐兰先生一部尚未完成的遗稿,撰写于逝世前三年内(1976-1978年)。现存手稿正文五卷、附件一卷,共九册,钢笔书写于四百字稿纸上。中华书局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文简称“书稿”)经唐复年整理编次,于1968年12月出版。本次再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唐兰先生手稿为底本,参照唐复年的整理稿,以恢复手稿原貌为务。将手稿与书稿重新核对,凡书稿中唐复年以自己的理解增加的部分,一律去掉。书稿与原手稿细节不合之处,如果原手稿不误,而只是作者个人的用词习惯不同,均改从其旧,以存原稿风格。手稿中明显的讹误,如引文方面的偏差等,则保留书稿的改正。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本书收录郑欣淼1999—2017年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发展的调研报告、理论探索以及其他文章,有论文、杂感、随笔、散文,也有序言、书评、演讲、讲话等,共85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中国文物保护体制的探索,对文物与旅游业关系的探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调研,对明清宫廷建筑保护的研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研究,并涉及博物馆的科研、策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有关博物馆研究成果作了评介;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民间收藏、珍贵文物的传承、文物意识的提升等的关注;对文物学、文物保护学的推介;对文博界前辈业绩的记述与礼敬;对国内外一些文物古迹与民族民间文化考察的体会,对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思等。
\\\"【内容简介】:《殷墟甲骨精粹注译》是一部系统整理与解读商代甲骨文的学术普及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甲骨文入门读物。本书精选了139片内容完整、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材料,涵盖商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祭祀、战争、狩猎等主题。这些甲骨按内容划分为多个专题,如农业类卜辞、祭祀类卜辞、战争类卜辞等,每章均配有详细的章节导读,帮助读者了解商代文化的背景与内涵。 书中每片甲骨均附有清晰的拓片与摹本,便于古文字爱好者对照研究。同时,作者将晦涩难懂的甲骨文逐条翻译为现代汉语,并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对卜辞的释读进行补充说明,既方便普通读者理解,也为有深入学习需求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读的线索。 本书不仅适合古文字研究者、历史爱好者阅读,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商代
百年考古,寻脉历史,探源中华。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百年考古大发现》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业界著名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42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32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历程,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址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百年考古大发现》是由专业考古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一本历史考古类通识读物。全书以全彩四色呈现,收录了近七百幅文物遗址图片,通过专家学者的亲历视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图文并
【内容简介】:本书对已有甲骨文识读状况进行了整理汇总,通过普查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识读情况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甲骨识读新成果,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识读状况。本书包括正文、合文、附录三部分,共收录字头 3763 个,其中已识字 1273 个、有争议字 378 个、未识字 2112 个, 将甲骨文全部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三类。全书以表格形式呈现,收录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的识读情况及其出处,表内字头隶定准确,收录字样清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一部高水平的甲骨文研究总结性成果。本书全面综合整理了甲骨文的考释情况,反映了甲骨文研究的前沿水平,便于学界参考利用,为下一步的甲骨文考释打下基础。
陶器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物化体现。在文献史料还不充分的史前到早期青铜时代,陶器是考古学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蕴含大量社会、环境、文化与技术信息,是我们得以窥视古人在陶器制作以及使用的背景资料来源。陶器研究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可靠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陶器研究与社会重建》介绍了20世纪7位美国考古学家的学术实践,主要有安娜·谢泼德、普鲁登丝·赖斯、威廉·朗埃克、迈克尔·希弗、詹姆斯·斯基博、帕特丽夏·克朗、迪安·阿诺德,串联起研究者在彼时彼地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史,在勾勒出每个人的学术历程之后,本书将在考古学理论视野下去思考陶器研究背后的理论逻辑,并阐述陶器研究对于建构考古学理论所起的作用。选择的七位学者在研究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关注陶器研究中资源与技术传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本书还重点讨论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突出特性,分析了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阐述了结合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必要性和取得的初步结论。
王炳华先生作为新疆考古领域的拓荒者,在新疆大地考古行脚六十余年,备历艰辛,多次步入常人足迹难及的罗布淖尔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进行持续多年的发掘,穷搜细究幸存至今的诸多细节;他的楼兰、鄯善考古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既往中外考古学者在这些遗存点上所做的工作。本书基于王炳华教授对楼兰、尼雅以及邻近区域的多处遗址所持续进行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是作者四十余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可以为有志于新疆考古的学人提供第一手考古资料,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对历史文化、文明交往变迁的深刻认识,也极具启发性,是老一辈学者的精神瑰宝。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近期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