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思接千载 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出品,是国博面向大众的一本通识普及读本,文本通俗易懂,打破以往文博类专业图书的阅读门槛,填补了国博在大众传播领域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图书空白。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与大众读者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甲骨、吉金、石经上的汉字虽书体不同却一脉相承,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中国音乐史,琅琊刻石记录着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郑和铸铜钟伴着友谊的风帆敲响……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秦代、西汉、新莽和东汉四个朝代,止于公元220 年东汉王朝灭亡,前后历时440余年。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帝国时代。秦王朝国祚短暂,但秦制汉承,公元前206年建立的西汉王朝以及后来的新莽、东汉王朝,继承和完善了秦王朝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发展了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铸就了帝国时代历史的**个发展高峰,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极其深远和极其重要的影响。秦汉考古,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为对象而展开的,并且已经取得了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宋辽金元明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最晚阶段,通常认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 1644年,实际上辽朝应从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国起算)。其前段为宋朝与辽、金和西夏分别对峙,以及高昌回鹘王国(于闻王国只延续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国、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权分立阶段;后段则为元、明形成新的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各种考古遗迹遍布现在全国境内(地域还涉及今境外邻近地区,如中亚北部地区的西辽遗迹等),是秦代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各断代考古学中时代跨度最长,涉及统一和正统王朝(包括辽金元民族政权)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内涵最丰富,并形成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类型终结模式的最重要阶段。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 宋辽金元明卷》则现在也只是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
本書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集,收錄論文75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簡牘帛書、古璽印、碑刻、敦煌文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本书综合考学、地理学、文献学的材料,对中国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交流路行了综合研究。侧重考察早期文化交流的道路,深入研究了通道中的中转站、控制点等,探讨了其在交流通道中的枢纽作用;同时考察了交流通道运输传播的资源、物品。从文化互动通道的角度探索中国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扩展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模式与动力等研究内容,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形视角下的重要成果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铭刻于青铜器、封泥、砖、瓦、碑石等各类载体上的文字,无论是辽宁本地区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其丰富的文字资料,及其蕴涵的历史信息,都有待于综合的整理与研究。本书抛砖引玉,期待以比较全面的资料展示,为广大学者提供清晰的一手材料。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以1949—2019年已经公开发表的与宗教美术相关的考古报告为基础,厘清了中国宗教美术发展的脉络沿革。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在理论上,建立了理论体系、考古报告体系和考古评论体系结合的学科框架;在方法上,以考古报告为基础指标,划定各类研究对象的边界,同时建立了关注度体系,设计了多种指标群,使各类数据样本获得理论转化的路径;在材料上,制作了“中国宗教美术考古报告年表”和“中国宗教美术考古评论年表”,对宗教美术的考古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方便读者检索、查询。
本书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文化互动、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利用考古、文献、古文字等材料,长程考察了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和地理进程,展现了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并最早融入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和族群变迁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海岱地区长程时段考察表明,这是一个极具文明起源意义却最终丧失其地位,长期保持独立发展却又最早失去自身特征的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一个立足于边界来回溯区域文明从独立发展到走向衰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海岱地区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尤其是对空间地理特征的揭示和边地研究视角的选取都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的。毫无疑问,这种个案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纵深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提供了有关人类遗骸的获得、处理和研究的所有方面的**指导。首先,为什么我们应该研究人类遗骸,以及围绕他们的发现,分析和展示的伦理问题,以及对目前在英国发掘遗骸的法律要求的考虑。该书研究了古人是如何去世的,以及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其保存的影响。其他章节分析了人类遗骸的发掘、操作流程和保存,为如何记录死亡年龄、性别、身高和病理性病变等数据提供了实用建议。作者还讨论了人类遗骸研究的**技术进展,如稳定同位素和古DNA分析等。
《先秦时期的人群与社会??考古学视角的多维探索》收入滕铭予学术论文31篇,涉及秦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北方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和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等四个主题。上述主题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应用的方法既有考古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地层学、类型学,也包括了统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作者在建立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对考古学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获得更多的运用传统方法所不能、或难发现的新现象与新规律,并将对考古学资料研究的结果上升到史学研究的高度。作者始终把探索中国古代从封国向帝国转变这一重要历史过程中政权更替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人群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变化等作为学术目标,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其所涉及的所有研究领域,以尝试从考古学的视角
本书对殷墟甲骨刻辞的文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有:卜辞的类型研究,包括基本类型和复杂类型;大版龟甲卜静的类型和对贞卜辞的类型统计分析;卜辞文例专题研究,对重贞、对贞、选贞暨补贞四种在甲骨卜辞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卜辞类型进行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卜辞的对称与不对称、正负关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对三角关系的卜辞、三卜式卜辞、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辞暨 千里路 进行专题研究;两种主要甲骨卜辞类型对贞和重复对贞的排列形式专题研究;同版上对应位置、相距位置、相邻位置、相间位置暨斜向相对位置卜辞与卜辞之间的关系专题研究;卜辞文例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通过文例所反映出来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辞文例对后世的影响,卜辞文例与《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较研究。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周代。周武王建都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今河南洛阳,由此,史家又以西周、东周称之。在本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中,介绍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中对两周遗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文献的空白。本卷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周王朝存在的八百余年间,周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从中,可以看到它比商代文明更加灿烂,还可洞察到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近两千年的青铜时代中,两周时期处于*时期。铜矿的大量开采与冶炼,铸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使青铜业获得很大发展,生产了大量青铜制品。这些青铜制品不仅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
闽越国是战国秦汉时期闽越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的地方政权,前后存世近一个世纪,曾创造了灿烂一时的闽越国文化,揭开了福建有史记载的文明发展的新篇章。随着考古发现的推进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武夷山城村汉城和福州冶城有关遗址的发掘,今人对湮没了2000多年之久的闽越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书即以出土文物为根据,结合历史典籍的有关记载,首次对闽越国文化遗存及考古发现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较为完整、系统地讲述闽越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揭示闽越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力推进福建古代文明溯源。
本书详列中国中古时期(东汉晚期至辽宋)的墓葬考古材料,梳理佛教因素进入丧葬的不同环节及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与礼俗在中古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中古丧葬礼俗的重要变化,就是宗教因素的进入,佛教是其重要表现。本书在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墓葬考古研究的整体认识与空间分析,强调丧、葬、祭的一体性。本书还引用了历史文献、出土文献、佛教典籍、笔记小说等材料。同时,借助于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方法,阐述了佛教因素在墓葬考古学研究中的复杂性。中古墓葬本质上是“儒释老庄尽穷旨趣”的名利场。
自2009年成立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该市地下文物调查勘探、考古发掘、管理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成果。2022年启动的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将不断强化苏州地域文明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不断增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努力梳理苏州历史文脉。该纪念文集,收录30余篇有关苏州考古的专业论文,内容涵盖苏州重大考古发现和综合性研究等,是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多年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自 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开展以来,考古工作填补了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中华文明进入了 古国 时代的早期阶段,此时的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多元发展。距今约4300 3800年时,中华文明进入了 古国 时代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对包括三星堆在内的周围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辐射,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王朝气象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的史前文化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水下考古学著作,它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最新成就,又结合了我国水下考古30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最新成果,在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学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