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的配套观展指南,是上海博物馆官方打造的两本展览配套用书之一。 本书收录展览及展览以外的相关珍贵文物近200件。此外,上海博物馆邀请权威的埃及学专家,包括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等6位撰写专文,围绕古埃及的神庙、文化和《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新发现、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念和图坦卡蒙时期的艺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面向。其中除了配合展陈文物以外,各位学者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相关一手图片,更丰富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开篇通过 地图 年表 和 了解古埃及 三个板块带你熟悉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书的重点则是 研究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夏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汉帝国东有越人,南有楚人,西接印度与西域,北邻匈奴。本书以汉帝国的周边民族为切入点,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审视汉帝国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汉帝国与这四方文明的互动和互鉴,使汉帝国焕发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书中尤其关注匈奴对汉朝的深远影响,通过破解当时的语言,不仅揭开匈奴的神秘面纱,还为理解汉帝国出现的新语词和艺术元素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书从政治、艺术、医学、地理等多维度重构汉帝国的全球史意义,通过考古学和语言研究,以匈奴语言、汉代楚语、西王母、不周山、扁鹊和华佗、挽歌和绝句起源、越人等为主题进行讨论,带领读者进入汉代精英眼中的多语言世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逐步重构出汉帝国精英所看到的多元复杂的世界,从而展现一个全球史视野中立体鲜活的汉帝国。
一、本书是为考古、文物、博物馆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编著的一部系统性的古钱币发展史的教程,按一个学期的学习量设计。 二、所用钱币拓片主要取自《中国历代货大系》,以及书中、书后提到的相关参考书。钱币照片主要来自《中国历代货币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二十世纪(修订版)》和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官方网页。 三、钱币照片、拓片和其他插图,除特别标注比例者外,均为实物原大。 四、本教程讲解以铜、铁铸币为主,也涉及其相关的金银货币、纸币以及钱币制造技术和考古发现情况等的介绍。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著作以隋唐考古为中心,在考古学视野下对文明与传承的表达进行了探讨,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性、创新性、善于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中国化等问题。
本书对宋代北方地区新建建制城址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综合研究。这种平地而起的新城市由于不受旧城的约束,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城思想,有助于了解宋代城市的历史面貌。本书通过先后五次对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地区的数十座地方城址的田野调查工作,取得了这些城址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选取遗迹保存较好、文献记录较为清楚的十座城址,按照古今重叠型城址的考古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复原。通过复原,这些城址按照其街道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十字街类型、丁字街类型及一条主街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宋代北方地区新建建制城址所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些工作,为宋代城市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新材料,并加深了对于宋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唐宋城市变革的认识。
陶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多和不易消失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与其他人工制品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装饰美学、地域交换、社会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本书主要以欧、美、日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以世界性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前沿视点进行总括与系统化梳理,从理论与方法角度对陶器的文化背景、民族学、社会学、制作技术和工艺学,纹饰风格与纹样学以及产品流通与消费,陶器的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强调陶器的研究需要将其功能性、机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与观察。
秦郡问题是著名史学疑难,是传统沿革地理的经典课题。本书立足出土文献,对老问题予以新视角,在全面梳理秦郡年代的基础上就郡目的分合演变作出论证,力图揭示秦郡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若干秦郡的领县和界域问题上提出新见。相关讨论深化了对于秦郡问题的认知,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疑难奠定了基础。本着古为今用的理念,本书的某些结论对于了解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某些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整也有指导意义。
本书是周南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致力于解释统计学的原理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其写作风格简单易懂,是一本难得的考古统计学应用读物。本书将统计学和考古学案例相结合,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和技术入手,简明易懂,容易上手,改变了以往考古学家对统计学艰深晦涩的刻板印象,非常适合没有数学背景的考古学者和学生学习。本书自1996年第1版出版以来,已经在很多美国高校考古专业作为研究生的书目。2010年本书再版,受到广泛好评。
《汉代神兽图像研究》首先对八十余种汉代典型神兽母题进行了分类与形态研究,发现汉代神兽图像形态与意义的产生方式主要为: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新创与剔除三种,其基础均为汉人特有的精神信仰与审美需求;总体来看,汉代神兽图像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主体形态写实,但细节或图像背景被丰富、改造出更多神异化特征,如翼、角、云气,或符瑞化明显的多足、多角、多头、连体、半人半兽等;且诸神兽图像母题并非同步出现与演进,在两汉间出现过四次关键时间点,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变动、主流思想信仰的演变等密切关联。其次对由神兽母题组成的汉代典型图像场景进行分类解读,归纳出天文、神仙信仰、辟邪、谶纬祥瑞四大神兽图像系统。终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纵向视角出发,梳理了神兽图像从原始社会至汉代的发展脉络,以此发现汉代各类神兽
衣长春、艾虹编*的《河北考古教程》以时空为 经纬,全面介绍了河北考古的内容和特色。石器时代 ,以泥河湾地区、燕山南北和太行山东翼的古人类遗 址为核心,阐释了河北史前时代文明;青铜时代,按 照考古学划分标准结合河北实际介绍了夏商西周的考 古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以燕、赵、中山三大考古学文 化体系为分析脉络梳理了东周时期的河北古代文明; 秦汉时期分建筑、城址和墓葬三类文化遗存进行讲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城址、佛教遗存和墓葬三个方面 讲述该阶段河北考古文化特色;隋唐五代和辽宋金元 时期各自从窑址、建筑遗址和墓葬文化三个角度重点 介绍河北考古成就。 本书系**部河北考古课程的专业教材,填补了 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可供高校教 学和广大考古爱好者阅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考古新视野》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 空间 是《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考古新视野》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脉络、墓内装饰题材的区域特征以及墓主群体的身份与阶层,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解读了图像程序的不同层次,展开对墓葬营建的流程、工艺的分析。同时还考察了该时期装饰墓对地面建筑、家居陈设的模仿和再现,指出墓室空间反映出日益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化倾向。 后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文人画家与工匠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二者不仅存在着合作和转化,还存在着融合和平行渗透的关系。在前两章中,叙述了工匠在与画家的互动中,工匠通过积极的学习,使得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绘画技艺都有所增长,画家与工匠的身份集于一身,将工艺与绘画结合,推动艺术的发展;文人画家参与到工匠的技艺活中,从工匠那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而工匠开始学习绘画,修养不断地提高,最终成为文人画家。作者通过个案分析了工匠与画家的审美逐渐趋同、共同提升的现象,画家也吸收了工匠所创制的艺术品的神韵,并将其运用在绘画创作中,使得艺术不断向前推进。正是这样的艺术史现象,促使每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特征和审美观念,标志着工匠文人化已成为历史事实。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从1951年在长沙进行的发掘开始算起,湖南考古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阙如,更发现了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吾道南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史前湖南》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以考古学的视野重建湖南的史前时代,阐述了湖南史前社会发展进程,论证了史前湖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统计考古》立足于考古学者视角,以测量误差为起点阐述考古数据的统计意义,强调可视化图形对展示考古信息的重要作用,利用统计原理描述考古数据所蕴藏的考古信息。在相应章节中*先简要介绍相关统计原理,同时较详细地阐述统计数据的计算过程,并配有实际考古案例,以促进考古学者短时间内掌握统计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统计考古》从诸多文献中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多个统计考古案例,强调了统计学在解决许多考古问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统计考古》可为考古学者提供**手资料,阐述的科研思想也会在不同考古研究领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书勾勒了郑州商城及王畿区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传统的演变图景,树立了区域聚落考古研究的考古学文化编年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商城的形成过程及城市化进程,进而将郑州商城放在王畿区域的视野内讨论聚落变迁和社会重组问题。本书提出,郑州商城从肇建之前到失去王都地位的过程中,王畿区域聚落变迁及其反映的社会重组对都邑的发展演变有明显的响应。
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岩画是史前人类独特的视觉图像语言遗存,因刻制在岩石或岩壁上而得名。岩画因岩石或岩壁而存在,与承载它的物质载体及其所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共生共存。《BR》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岩画驰名海内外。其中既有旧石器时代的彩色手印岩画,以及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以象人面、人、羊、马、太阳等之形图像为核心的岩画,也有比较少见的、地域性比较鲜明的以象天鹅、鹰、虎等之形图像为主的岩画。本书图文并茂地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