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 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最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 尧舜并都 的观点,最后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最终试图强调, 中国 概念最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 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以圭尺 地中 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 中国 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 前中国 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 神权 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马王堆帛书中的天文类文献包括《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日月风雨云气占》三种,均与古代占星候气之术相关。其中,《五星占》是一篇专讲五星占测与五星运行规律的文献,为现存zui早的一部天文书,其价值在于提高了五星周期的精度,并将五星纳入历术,创设理想的历元,简化和修改了太阴纪年。《仰缉纬象 马王堆帛书 五星占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学的方法,首次从古代数术角度依据所测天象对占辞进行分类,在帛书拼缀、字词释读、占辞分段等方面对《五星占》进行考察。同时,对其中复原情况较好占辞的数术涵义进行阐释和研究。以期对早期五星占测类文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推进古代天文学的研究。
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露和解析,也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完整历程。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唐代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它们身上看见。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来自哪里?何时被埋入地下?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国家宝藏守护人齐东方教授,为您解读何家村遗宝背后隐藏的故事。
夏商周考古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夏商周考古在取得丰硕成果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依然分歧重重。该书围绕夏商周考古重大学术问题,对夏商周考古学史的若干方面进行梳理。深入其中,可以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明确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夏商周考古颇具意义。 孙庆伟编著的《追迹三代(精)》由十篇文章构成,以顾颉刚 古史辨 为开端,对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代表性学者均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同时作者秉持客观原则, 述而不论,点到为止 ,不对各家观点的优劣进行评骘。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是中国学者关于楼兰古城的第一份详细的考古发掘报告。1979-1980年,乘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之机,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古 城及通往楼兰的古道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进入楼兰古城遗迹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如重新勘定了古城的确切位置、发现了城内的 古水道遗迹、出土了60多枚汉文木简文书、发掘了城郊的平台墓地和孤台墓地等。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之上,丰富了对于楼兰的史前文化时期、两汉时代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认识。本书 即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考古工作的领队之一侯灿先生在书中不仅对于考古资料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整理,而且结合国内外学术史,对于楼兰考古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 点,使本书深具史料价值和学术创见。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 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 。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
本书由北京的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800多处文保点(子项和重要组成)为主线索展开,覆盖北京区域内的所有文保点,按文保类别划分章节,分为古建筑、古遗址、 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部分,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寻访路线,由此串联出1000处以上的包含国保、省保、市保等不同级别的文保点,是一本系统了解北京文保的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书中图片均由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拍摄。
考古三记 是被称为 中国新疆考古di一人 的黄文弼的新疆考古报告,是他一生重要的成就和贡献的集成,在学术界久负盛名。《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三部作品是黄文弼竭尽毕生精力整理编撰刊布的考古报告:《罗布淖尔考古记》是黄文弼两次赴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考察所著;《吐鲁番考古记》是吐鲁番考古研究的奠基之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继续发扬了前两部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 考古三记 是黄文弼考古研究取得极大成功,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考古学赢得世界性声誉的证明。 《罗布淖尔考古记》是1930年和1934年,黄文弼两次赴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考察,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对罗布泊及其附近水道变迁问题、河源问题、罗布沙漠迁移问题、楼兰国史及其国都方位问题、楼兰在中西交通上
新疆,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集中的地区之一。2007 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几幅毛毯 氍毹。这些氍毹色彩鲜艳,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传说。 本书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针对和田出土氍毹展开的一场解密之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的苏美尔、希腊神话,由此揭示氍毹 起死复生 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 龙鼓传说 相结合。氍毹上的神话叙事与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仪式,使古代于阗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 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崇拜 得到了充分呈现,凸显出新疆作为多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这项研究是名副其实的 绝学 ,而段晴教授自2008年投入到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宗教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作者在解说这些物质遗存时,大量引用相关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件物品的产生、发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统、扼要的阐述,时有独到精辟之见。
秦郡问题是著名史学疑难,是传统沿革地理的经典课题。本书立足出土文献,对老问题予以新视角,在全面梳理秦郡年代的基础上就郡目的分合演变作出论证,力图揭示秦郡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若干秦郡的领县和界域问题上提出新见。相关讨论深化了对于秦郡问题的认知,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疑难奠定了基础。本着古为今用的理念,本书的某些结论对于了解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某些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整也有指导意义。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为《装作有闲》 《透物见人》纸盒套装,取名《许宏的考古 方 》 此 方 融会了从作为田野考古工作区的 探方 ,到作为考古人在 方法 方略 上的思考,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这套随笔集真实展现了考古人许宏的多个侧面,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两集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之外的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文字中的 轻 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由设计师刘运来及其团队担纲。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利用考古元素符号,求新求异。外包装纸盒为瓦楞蜂窝纸,模切成品书籍实际尺寸,使两本书嵌入,盒底部粘贴丝带拉手,方便取书;内赠以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为形状的书夹,纸面纹饰压凸,小巧精美且实用。
本书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本书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及其重要发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区所分六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