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境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本书全面介绍了20世纪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47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这一领域内的工具书。
本书是应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对三星堆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作者以第四纪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将三星堆文化置于古气候、古环境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古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变革的气候、环境大背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古蜀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时期、金沙时期的历史。为什么三星堆的太阳轮戴着枷锁?为什么金沙的太阳环绕飞翔的神鸟?古蜀人从山中迁移到平原走的哪条路?三星堆的金、铜、玉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为什么成都平原有如此多的古城遗址?金沙城又是如何毁灭的?本书对以上古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以时代为序,详细论述了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发现的大量纺织品、纺织工具等,对其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纺织品的工艺特点及技术水平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分析,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纺织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书中配彩图7幅、插图53幅。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梳理整合历史文献与甲骨文、考古学材料,考订商族的发祥、起源和先商时期的迁徙问题,探析先商文化以及灭夏之前商族社会形态的演变。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本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最重要的仰韶文化作了科学的总结,是仰韶文化发现、发掘和研究八十年来的学术回顾史。重点介绍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成就与原始社会史的密切关系,展示了对仰韶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争论观点,广纳各家之见,博采诸家之长,并对新世纪的仰韶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30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是两部南宋的学术考订笔记。《瓮牖闲评》的考订多以文字音韵为基础,间亦记及当代史事;《考古质疑》的研讨对象为先秦两汉的经史诸子,以考辨古籍中的人名、年代及叙事错误为特点。此二书久已散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点校者对之进行了细致深度的整理,重新辑出了若干佚文,并附以相关资料,其功甚伟。要之,《学术笔记丛刊:瓮牖闲评 考古质疑》当是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本书以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文物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近300张精美的图片,将刘贺墓的发现、刘贺的传奇经历、遗址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和展示体系,以及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这一历史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书中大量海昏简牍类文物照片为首次公开出版,揭开了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揭秘了尘封千年的往事,刷新了人们对于汉代海昏县、海昏侯国、海昏侯刘贺乃至西汉中后期历史的认知,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了解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王侯奢华生活以及西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科普文化读物。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罗宗真编著的《魏晋南北朝考古》全面综述了20世纪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文字翔实,并配有彩图7幅,插图45幅。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之作。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种。本书的主角是中国目前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形态和结构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是可参照的范本。本书作者从古建筑构造的角度解构南禅寺大殿,带领读者认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术语与构造;并对南禅寺现存的一堂唐代彩塑进行了详尽的展示与论述。从建筑与附属艺术的不同角度,展现南禅寺作为 国宝的魅力。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许宏在《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一书中,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了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了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本书《考古学的考古》为《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丛书第二册,收录了9篇历史和考古学研究论文,作者均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学者,撰述者包括汪涛、方辉、朱渊清、陈星灿、陈洪波、徐坚等,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面貌、中外考古学的交流发展、考古学界早期重要人物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等,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和考古学研究作品集,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梳理了民国时期的史学,构成一部以知识考古学为出发点的新型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