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中国 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 中国 ?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 中国 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 ,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 是对*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 中国*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个王朝 夏王朝的诞生。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 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最新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 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第一、二、三季先后在央视纪录频道、爱奇艺等平台播出,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好评。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三季7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夏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美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先生三十年学术生涯集大成之作,在本书中,张先生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做了推测(夏商周时期),即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在于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而不是技术突破。政治权力的取得,则主要依靠道德权威、知识及其他稀有资源的垄断、对跟人神沟通手段对垄断得以实现。
不要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这是一种身份的伦理;它决定着我们的身份证件。但愿它让我们在写作时获得自由。 福柯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 人 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 人之死 的主题,终建构一种基于 话语实践 知识 科学 的考古学。 此次推出的是全新中译本。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 灵异 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 国家 (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 社会 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神衹、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作者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当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以及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时,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大型专科工具书,以其权威性、科学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满足多层次读者的学术或兴趣需要,填补图书市场的空白。全书共一册,收词5000余条,分为概论、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遗址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六大编,内容涉及考古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考古遗迹,考古遗物,考古遗址与遗物保护,考古学史,文物法规法律,考古学文化,古城址,宫殿遗址,村落遗址,窖藏,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青铜器,简牍,石刻等类别,总计约150万字,插图600余幅。重要条目配设黑白线描图或彩色图版,包括著名器物的图片、遗址的复原图、器物的平剖面图、拓片等。全书附有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录、全国各省区考古学会名录、全国考古
何以中国?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经历了环境剧变、复杂社会兴衰、社会冲突纷争、出乎意料的转型以及突如其来的外部影响。如何通过考古发现来揭示这个复杂的过程呢?本书是两位权威考古学者给出的答案。他们利用考古材料,打开了一个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八千多年来的社会进程。我们将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到达青铜时代商王朝的演化轨迹。我们还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部落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从使用简单刻划符号到发明文字的过程。我们最终会看到,在这片熟悉土地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诸多小村落如何一步步转变成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现在我们叫他 中国 。
汉帝国东有越人,南有楚人,西接印度与西域,北邻匈奴。本书以汉帝国的周边民族为切入点,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审视汉帝国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汉帝国与这四方文明的互动和互鉴,使汉帝国焕发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书中尤其关注匈奴对汉朝的深远影响,通过破解当时的语言,不仅揭开匈奴的神秘面纱,还为理解汉帝国出现的新语词和艺术元素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书从政治、艺术、医学、地理等多维度重构汉帝国的全球史意义,通过考古学和语言研究,以匈奴语言、汉代楚语、西王母、不周山、扁鹊和华佗、挽歌和绝句起源、越人等为主题进行讨论,带领读者进入汉代精英眼中的多语言世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逐步重构出汉帝国精英所看到的多元复杂的世界,从而展现一个全球史视野中立体鲜活的汉帝国。
《考古中国 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本书以云冈石窟中由贵族或民众主导制作、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的中小石窟和佛龛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中小窟龛的制作起始时间,其次阐明中小窟龛与同时期的大型洞窟的关系,最后探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造像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民众,实际的窟龛开凿由多个工人集团分别完成的可能性。本书弥补了云冈石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使云冈石窟整体研究向前推进。
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 大都无城 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书中精选136篇苏秉琦先生论著,带领读者探寻 满天星斗 的远古中国。 谨以此书纪念苏秉琦先生逝世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