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为宋镇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第二辑)》之一。全书收录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对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释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质、分期、著录、缀合及现藏地等信息。本书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时间早,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甲骨的原貌,对于甲骨流传、缀合、文字释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殷商乃至先秦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本书用近期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近期新的文物保护展示成果来充实、完善图书内容,更加全面体现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以增加对汉魏王朝和汉魏洛阳故城的了解。
本书为福建鸟仑尾与狗头山商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对鸟仑尾与狗头山遗址的地层、墓葬、器物等分别作了系统的描述。鉴于鸟仑尾遗址规模较大、出土物丰富、器物特征明显,其内涵基本可以代表闽南地区商代早期己知的同类遗存,本书将其命名为“鸟仑尾类型”。鸟仑尾与狗头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福建地区甚至粤东地区先秦文化系列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商周考古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历史是一种过程,文化也是一种过程,其间充满了变动,回溯性研究必须截取相对的静态。这一套丛书所指的巴渝地区,概以重庆直辖市的范围为准。个别涉及与此不尽一致的地界,作个例处理,随文交代明白。所涉时间上自远古,下迄当今,个别也可以迄于近、现代之交。
无
无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史前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部闯入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我们对清东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去还原当时的情景。而《日暮皇陵》在此基础上又精心勾勒出曾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幅幅真实历史画面,详尽介绍了清朝帝后陵寝的建制、规模和帝后王妃的入葬经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曲折过程。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本书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撷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
当哥伦布次登上新大陆的土地时,旧世界被震惊了,大家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我们的世界还有这么一块被忽略的、巨大无比的陆地。所以,发现新大陆,刺激了人类狭隘的眼界,人类开始以谦逊的态度观察自身所处的世界,开始了的大发现历程。《历史上的大发现》一书,挑选了人类发现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突破,纠正了人类传统经验的偏颇之处。大发现的事件包括对宇宙天体运行的重新认识,对大自然物理规律的窥视,对人类起源和人类精微结构的探秘,对消失文明的发掘,对宗教千年手卷纷争过程的叙述,对“大地母亲”真面目的研究,反映了人类不断探寻的勇气和决心。从伟大的发现者身上,让我们感动的是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看到的是对偏见与暴力的蔑视,学到的是对世界的真实发现。书中的每一位发现者,几乎都有一段让人
无
为让广大市民了解过去的济南,热爱古老的济南,更好地保护济南的文物,在第9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选取了500 多张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场景及文物图片,以工作的时间顺序为脉络进行展现,以期揭去考古的神秘面纱,揭示考古工作平凡朴实而又苦中有乐的工作乐趣,并共同感悟古城济南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