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远古人类的足迹: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汇总了1997年以来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科研成果,运用现代旧石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多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勾画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框架。《三峡远古人类的足迹: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介绍三峡库区大地构造背景和长江河流阶地的发育特点,并对该地区旧石器及史前遗物的调查、研究历史进行全面的回顾、介绍和总结。第二部分重点对新发现、发掘的材料进行描述和研究,分旧石器时代为早、中、晚期(含新石器时代早期),对各个遗址及其材料进行介绍和描述,对其所反映的石器工业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对每段时期史前人类的生存行为方
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法国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著《中国汉代墓葬艺术》,于1935年在巴黎保尔·古纳特东方书局出版,是作者于1914年对陕西和四川等地区秦汉时期墓葬遗迹和陵墓建筑、雕塑进行详细考察后的记录和分析、研究的成果。本书为西方学者首次以近代考古学方法对陕西、四川地区汉代墓葬和建筑、雕塑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其著录并拍照的很多遗存现在已经消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译者秦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博士,现为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对原作的语言和专业性均有足够程度的了解与研究。
李富春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李富春传》是根据陈云同志、王震同志的提议,国家计委从1983年开始组织撰写的。1988年聂荣臻同志为正在撰写中的《李富春传》作序。 ??《李富春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李富春同志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李富春传》是在国家计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共同
李富春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李富春传》是根据陈云同志、王震同志的提议,国家计委从1983年开始组织撰写的。1988年聂荣臻同志为正在撰写中的《李富春传》作序。
1991年和2007年考古发掘者分别在凤阳县大东关和卞庄基建工地发现两座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报告对上述考古资料及卞庄墓群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介绍。其中卞庄M1是罕见的圆形墓坑结构,出土的五件镈钟正、背面钲部和两侧边均有铭文,最重要的是“钟离之季子康”铭文的发现,说明该墓葬是淮河流域钟离国贵族“康”的墓葬,这是首次发现的钟离国实物资料。这种圆形墓葬形制非常特殊,是我国考古工作中从未见过的墓坑形状,为研究我国古代葬俗提供了新材料。两座贵族墓葬大东关M1和卞庄M1出土的青铜器组合和器形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为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断代工作提供了佐证。钟离国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大量的随葬品都具有浓厚的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特征,是研究钟离国历史和淮夷文化的重要新资料。 本报告可
本书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少有人触及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占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古代农业的种类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本书对当时广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作者笔下的行商,大多园宅幽雅、饮食精美、服饰华丽、妻妾成群,可以作为当时广州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写照。作者的笔墨,又触及到广州下层社会的众生相:有背着一块招贴牌沿街卖药、担着一担水桶装着活鱼沿街叫卖、在商馆前面的广场卖茶水曲本、专门进商馆向外人兜售古董工艺品等各式各样的小贩;有补锅、补碗的手艺人;有为了学习广东英语,准备日后依赖贸易为生而到商馆服役的仆人;有排成纵队,拄着拐杖,向人行乞的盲丐;有向过路的“番鬼”扔石寻衅的“西关烂仔”;还有为了一点钱替人受极刑的穷人。这些描述,与作者友人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留传下来的穗澳街头人物速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 ?? ??书中一一介绍了中国古代享誉全世界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印刷术,介绍了活字印刷和
本书汇集了近50多年(1950-2004)以来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文物资料丛刊》、《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等重要文物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洛阳在夏商周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简报,涵盖内容广泛,包括遗址、城市、粮仓、窑址、墓葬等。本书内容都忠实于原刊物文字,不作改动,原有考古发掘插图也按照原样录入,全景式地展示了建国以来洛阳考古发掘的辉煌成就,对进一步研究古代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资料。 对广大热心洛阳古代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们来说,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使用洛阳考古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研究洛阳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1997-1998年间,作者对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进行了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和地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定位,此项工作是在我国开展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学研究的成功尝试。 其后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结合地区既往的考古工作,对所获资料进行了多学科全面的分析研究,编著了本书。书中包含了原始资料中最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照片资料,为更深入研究这批遗址提供了重要的、直观的图像资料。该书是我国部采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古代大型遗址进行勘察研究的报告。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遥感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为2007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金代吕氏家族墓地及清代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此次为配合银河商务酒店而发掘,总面积约为1240平方米,共清理了古代墓葬62座。其中金代墓葬10座、清代墓葬52座。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骨器、瓷器、料器等共计200余件(组),及不同时期的铜钱100余枚。 金代墓葬为竖穴土圹石椁墓,均为火葬,出土了7件精美的瓷器,并发现墓志两合。据墓志记载,鲁谷地区为辽金时期燕地汉人大族——吕氏家族的墓地。 此处墓地的发现为了解、研究北京地区辽金时期的历史、社会、政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书还附有金代纺织品的鉴定分析报告。 本书可供从事于考古、文物、历史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少有人触及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占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古代农业的种类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初。经过四年多的发掘,我们对该遗址的分布面积、文化性质、文化内涵等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研究。因此本书是对金沙遗址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撰写过程中,试图以亲切自然、通俗生动的笔触从金沙遗址的地理概貌、遗址分布情况、重要遗存、重要出土文物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与叙述,以使广大的读者对金沙遗址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由于金沙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仍在进行,现已发掘的大量考古资料还在整理当中,对许多材料还来不及作深入的研究,加之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有限,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对金沙遗址的认识仍是较为肤浅与表面化的。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描述过于专业化,用词上不够准确,或分析存在缺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