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 露天考古博物馆 。有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 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敦煌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 编者注 或 校者注 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 显微镜 ,为研究古玺印开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本书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 陵墓制度 都城建制 农业手工业 艺术及其他 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性变革、承继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出周秦汉时代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书注重长时段的观察,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诚然,相关的一些研究尚未完成,由此留下了一些遗憾,读者可继续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另一部文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或可弥补本书的部分不足。
国博收藏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这些著名的商代铜器。除此之外,国博共收藏有600余件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丰富,每类均收藏有典型器物,体系比较完整。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博藏商代青铜器,精选159组藏品,以青铜容器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既收录了见于以往著录的四羊方尊等国之重器,还首次发布了一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按时代分期先后依类别编排,每种类别中的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 彩陶之路 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平静的月亮湾突现玉器坑,燕氏家人深夜挖宝。成都街头天机泄露,灿烂珍宝在滚滚红尘中升降沉浮,一扇锈迹斑斑、充满了诱惑与希望的神秘之门即将开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广汉县发现器物埋葬坑,挖出大量玉石器,从而揭开了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一角。三星堆遗址真正大规模发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的遗存。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可能。《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天赐王国(修订版)》叙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发现、发掘始末以及近年来与三星堆文化密切相关的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过程。
史料记载的缺失,一度让三星堆成为人类记忆中消失的文明。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惊人发现揭示出了这个位于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灿烂文明,举世瞩目,而此次发现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至今,三星堆的最新发掘揭露了六个更大规模的祭祀坑,并从中出土大量形态奇异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出土物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的物质交流、文化关系以及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与艺术都甚为关键。这部以图录将成为第一部详细及系统介绍三星堆最新发现的书籍。此书将邀请来自四川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背景的学者,从考古、艺术史、思想观念、理论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对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展开探讨,包括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兼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博士,香港故宫首席研究
温海清《画境中州 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是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专研著作。聚焦于金贞祐初年(1210年代)至至元初年(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元代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尤其留意外来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以中国早期都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轨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发展与类属、主要都邑的延续年代、设都制度、都邑选址与规划布局、军事防御、建造技术、都市生活等形态进行深入研讨。 本书可供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先秦史、城市学、古都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文物与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物科技分析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制订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既是文物科技分析领域的读本,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 全书分为11章,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显微形貌分析、文物成像技术、文物年代分析、产地来源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理化性能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方法、谱图分析方法等。各章重点介绍分析原理、仪器设备、研究案例,使读者可直接了解各类设备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便于快速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各类数据、图像的详细处理和分析过程,便于读者学习使用各类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读者还可扫描封底二维码看视频,了解多种检测仪器设备操作。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掘报告》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走马楼西汉简牍 的考古发掘报告分卷。长沙走马楼2600余枚西汉简牍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官方文书,文书的内容大多涉及司法事务,是研究汉代的诉讼制度、印证西汉文景时期法制改革的第一手材料。简牍的内容还较多涉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所涉地域包括武陵、临湘、义阳、辰阳、烝阳、邑阳、沅阳、无阳、义陵、鄜等郡县和采铁、采铜等官署,所涉职事包括宰相、内史、中尉、大农、太仓、丞、相、卒史、令、长、少内、啬夫及令史、尉史、狱史等,对于研究西汉早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郡国划分及职官设置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邮驿制度、文书制度、简牍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分为八章二十四节,详细报告了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
书稿以陶瓷文化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依次展开。按照历史时期的断代和瓷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分为27个篇章,历史时代涵盖先秦原始瓷、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截至隋唐,是中国原始瓷起源、初步初步成熟发展的时期;下卷为宋金、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大发展和全面辉煌时期并在宋代陶瓷全面辉煌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及各个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情况,包括原始瓷的发现,瓷器的种类、特点、生产、各种用途、地域特征、不同形制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特征、成就和影响,这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的起源和发展;两汉以后瓷器
邹衡先生的长篇学术论文《试论夏文化》首次全面系统论证了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的学术观点,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夏代历史研究和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历史地位。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出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 《西汉孤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曲折历程以及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考古发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的阶段性发掘和研究成果,由主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参与编撰。主要内容涉及海昏侯国遗址与海昏侯墓的考古背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等,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的最集中展现,其中漆木器、玉器文物发布了大量最新材料,图文并茂,丰富了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部闯入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我们对清东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去还原当时的情景。而《日暮皇陵》在此基础上又精心勾勒出曾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幅幅真实历史画面,详尽介绍了清朝帝后陵寝的建制、规模和帝后王妃的入葬经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曲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