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 显微镜 ,为研究古玺印开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国博收藏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这些著名的商代铜器。除此之外,国博共收藏有600余件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丰富,每类均收藏有典型器物,体系比较完整。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博藏商代青铜器,精选159组藏品,以青铜容器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既收录了见于以往著录的四羊方尊等国之重器,还首次发布了一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按时代分期先后依类别编排,每种类别中的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史料记载的缺失,一度让三星堆成为人类记忆中消失的文明。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惊人发现揭示出了这个位于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灿烂文明,举世瞩目,而此次发现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至今,三星堆的最新发掘揭露了六个更大规模的祭祀坑,并从中出土大量形态奇异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出土物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的物质交流、文化关系以及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与艺术都甚为关键。这部以图录将成为第一部详细及系统介绍三星堆最新发现的书籍。此书将邀请来自四川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背景的学者,从考古、艺术史、思想观念、理论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对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展开探讨,包括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兼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博士,香港故宫首席研究
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稿以陶瓷文化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依次展开。按照历史时期的断代和瓷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分为27个篇章,历史时代涵盖先秦原始瓷、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截至隋唐,是中国原始瓷起源、初步初步成熟发展的时期;下卷为宋金、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大发展和全面辉煌时期并在宋代陶瓷全面辉煌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及各个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情况,包括原始瓷的发现,瓷器的种类、特点、生产、各种用途、地域特征、不同形制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特征、成就和影响,这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的起源和发展;两汉以后瓷器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被译成英文出版的考古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庙底沟与三里桥》,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简单回顾原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读者或许不无裨益。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的阶段性发掘和研究成果,由主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参与编撰。主要内容涉及海昏侯国遗址与海昏侯墓的考古背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等,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的最集中展现,其中漆木器、玉器文物发布了大量最新材料,图文并茂,丰富了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圆觉洞四川省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很为壮观。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像而得名。安岳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其中圆觉洞五代的 地藏菩萨 年代为我国南方出现很早; 五代时期的 地狱变 龛在靠前当属很早。本书为2013-2017年圆觉洞石窟考古调查成果。除常规勘测方式,此次调查采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方法测绘,利用激光扫描、光栅扫描和摄影扫描三种方式,建立造像崖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线图。
四川博物院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大连广鹿岛区域考古调查报告(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辽宁省大连市广鹿岛区域进行考古调查所获资料的成果报告。调查涉及区域内的23个遗址点,时代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区域调查成果显示,广鹿岛区域内有丰富的本地区龙山文化遗迹遗物,这对认识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形态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理论与教学、方法与实践两个维度,讨论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非水分散体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锁钥:先秦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特展》共收录浙江出土印纹陶原始瓷470余件,并湖北盘龙城、叶家山,河南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平顶山应国墓地、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地、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林校车马坑,陕西张家坡,以及山东前掌大等出土印纹陶原始瓷100件,近1000余幅照片,用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夏商周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的面貌和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印纹陶和原始瓷在南方先秦考古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南方先秦考古学文化的两把 锁匙 ,帮我们叩开了构建南方先秦考古年代框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研究越国礼制发展历程、探讨南北文化交流之门。
辉县在河南省的北部,过去因发现大量的古器物在考古界得名。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回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发现和收获。发掘工作分若干地区进行:(1)在琉璃阁发掘了殷代遗址、殷代墓葬、战国墓葬、战国车马坑和汉代墓葬;(2)在固围村发掘了战国墓葬;(3)在赵固村发掘了战国墓葬;(4)在褚丘村发掘了殷代遗址、战国墓葬和汉代墓葬;(5)在百泉村发掘了汉代墓葬。这些墓葬材料对于了解个时代的墓葬制度墓葬特征以及出土遗物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本考古发掘报告,至今对于学术界仍有较大的影响力,以及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社来讲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南北部及中国香港、台湾 等地陆续出土了几件形制与三星堆文化同类器*其相 似的玉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作为长江上 游地区夏商时期*重要的遗址 三星堆遗址,是如 何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史书并未给出 我们答案。因此,构筑从三星堆至东南亚的历史框架 ,剥茧抽丝,厘清宏大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播线路, 还原先秦时期宏大的文化交流背景,是四川省文物考 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编*的《越南义立(冯原文化遗存发掘报告)(精)》出 版的目的。 本报告虽未完整地揭示出从三星堆至越南此部的 宏大历史背景,但却为我们重新构筑 南方丝绸之路 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相信,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 持续开展,将能够清晰地呈现从三星堆到越南的宏大 历史背景,为新时期 丝绸之路 的建设提
本书囊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17座佛教寺庙壁画的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壁画信息的**性保存,也为藏传佛教考古、壁画图像和西藏艺术史诸多领域提供了全新的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