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 露天考古博物馆 。有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铜鼎、方壶和圆壶,均有长篇铭文,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字(含重文,但不包括圈足部位铭文)。记载了中山国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编撰者依据张守忠先生捐赠给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三器铭文拓片》和张先生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其文字横平竖直,笔画挺劲秀丽,字形修长,古朴典雅,大气端庄,富有庙堂之气。喜欢中山篆的人越来越多,但苦于没有临写中山篆的字帖。现择其清晰文字,编撰此书,以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 编者注 或 校者注 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
《敦煌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格王国作为10 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有影响的地方政权。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17世纪30年代,由于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逐渐沦为废墟。《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以作者多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 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夏文化十二讲》系对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十二个极有代表性的有关夏文化探索的讲座的整理,既有较为宏观的夏文化研究概况的叙述,亦有对夏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或理论方法的阐释,还有对具体遗址、文化类型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海外学者对夏文化的认识也尽量涉及,全面包含了有关夏文化探索的点(代表遗址、文化类型)、线(区域、发展流程)、面(研究概况)的所有问题。全书采用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对于从事夏商考古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性,对对考古及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年来,市面上不乏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但都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考古人的关注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 鸿沟 考古学家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的研究缘起、学术历程、治学心得等,这些生动、鲜活的 考古史 不为人知。 考古学家不是掘宝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头脑的现代科学家,寻求客观地、创新地运用古代世界的物质遗产来理解、诠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罗泰教授对考古人的诠释。 罗泰教授,一名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从小对中文着迷,年少时便预见考古发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决定选择考古学作为大学的研究方向。他带着一份守望人类共同历史的厚重责任,博览世界,汲取各国考古学养分,*后致力于东亚考古的研究,
《一城阅千年:汉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增订本)》是在《千年阅一城 汉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书基础上增订而成。在吸收了有关汉魏洛阳故城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章节,对汉魏洛阳故城的研究和保护现状作了全面科学系统的总结,着重对汉魏洛阳故城在汉魏王朝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一城阅千年:汉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增订本)》共九章,图文并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科学的考古发掘资料,记述了有关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沿革、现存的重要遗址、新的考古发现、汉魏帝王陵墓的调查成果、汉魏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生活居住过或祖籍在此并有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同时也记述了那个历史时期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历史典
《庞贝三日》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 貌似真实的 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 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 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 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本書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為宋鎮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第二輯)》之一。全書收錄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質、分期、著錄、綴合及現藏地等信息,並且指出其中出現了新字 和新辭例 取牧 、 取? 等。 本書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时间早,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甲骨的原貌,对于甲骨流传、缀合、文字释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殷商乃至先秦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手的资料。
本书是黄强关于古代服饰与时尚方面的著作。全书分为26篇文章,主要为古代各种服装与装饰的介绍,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此外还有古代婚姻媒妁、拔步床、征婚、元宵节约会、云锦等与服饰时尚相关的内容。内容丰富精彩,叙述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更是引人入胜。
三秦出版社自2014年起,策划了《亲历汉陵考古文化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王学理先生的《考古队长说阳陵》、 王志杰先生的《守望茂陵:一位博物馆馆长的55年》、 卢兆荫先生的《回眸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陵》三种。何东红馆员的《南越王墓探奇》是其中的第四部。 广东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不仅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随葬遗物*丰富、墓主身份*的一座西汉早期墓,还是我国发现年代*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墓葬未被盗扰,保存完好,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掘被学者誉为 打开了岭南历史文化的宝库 。对学界研究和民众认识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风俗价值巨大。 本书根据南越王墓发掘亲历者麦英豪先生生前的口述、访谈资料及其所著的《广州南越王墓》、《南越文王墓》、《西汉南越国寻踪》编写而成。全书共计约13万字,并附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本书是面向大众,介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藏的科普性读物。本书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 为精彩十件文物为题材作小文10篇,每篇通过文图结合,详论一件器物,整体以文物赏析为主,兼论作者对海昏侯考古研究的一些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配图精美清晰,语言简短小精悍,配图精美清晰,语言简练流畅,文字风格贴近大众,内容扎实有趣。不管是对去该博物馆的参观游客,还是对想要了解汉代历史文化的读者是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受众人群广泛。经社内选题论证会讨论,本书预测有社会和经济双效益,建议列选为本社主投书,请领导审核。
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华夏文明在本书中被界定为中原地区华夏族创造的中原文明,也是属于中国文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要关注整体与局部,更要关注历史的进程。从文明起源的角度而言,良渚文化代表了中国文明早期的 满天星斗 时代,而中原华夏文明的崛起则反映了中国文明已发展到多元一统的 重瓣花朵 的历史阶段。良渚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前*有代表性的区域文明,却在延续千年以后走向衰亡。大约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文明也纷纷式微,这一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 月明星稀 的过程。因此要想追寻后来的中国文明中的良渚文化的因素,就必须探讨良渚文化因素是如何融入到华夏文明并一直传承至今。不仅是良渚文化,其他
《嘉树堂读书记》为金石学研究的文化随笔类图书。作者陈郁是近年海派碑帖收藏的重要藏家之一,其对金石学的研究成果散见于报刊杂志,颇具影响力。其出版的《读箑小记》《拾金不昧集》《吴大澂琐论》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嘉树堂读书记》内容是以金石学碑帖研究为主,收录了20篇读书笔记,探讨了金石碑帖中的一些细微问题,甚至细微到某个人或某件事,如《何人陈德大,何人陈骥德》《王孝禹其人及卒年考》具体到对现有工具书的修正或补充,《曹全碑何时始出》《封龙山颂碑石是如何断裂的》对传统碑帖教科书式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有些是属于微观文献领域的问题,更具有学术分量。
一直以来,古人精神领域的考古研究都是学术界的难点,而文献记载较少的史前和三代时期更是如此。但随着史前和三代时期玉器、青铜器的大量发现,通过解读其上的纹饰,进而了解和探索古人的精神领域成为学界的热点,作者即在此领域做了多年探索,本本书稿不仅进行了结集,作者还根据新的材料撰写的新的文章,并对之前的文章所有修订,反映了当前学者的*观点。
秦始皇的陵墓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曹操墓里怎会囤积大量兵器?马王堆千年不腐的美丽女尸究竟是谁?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次精彩的探险之旅! 《考古发现之旅》丛书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以发现的态度去追寻事实的真相,带给读者一次科学揭密、科学解谜的旅程。推开考古、生物、建筑、医学、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层层迷雾,此套丛书以悬念丛生的故事性笔法,展示抽丝剥茧式的发现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视角揭示大千世界的种种谜团。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后经李冰大兴水利,千里平原尽为沃野,遂获天府之称。西汉文翁兴学,人文蔚起,成都又成为巴蜀文化之重心。该书记事上起公元前311年,终于1949年,对成都两千多年来之发展与变化作了较为系统之考证与论述。同时,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的。该书从1959年开始编写,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订再版,此次系再次修订出版。
海岱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几个主要的文化区系之一。本书以作者所在的山东大学动物考古实验室十余年来鉴定整理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为基础,同时搜集海岱地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内有关动物遗存的资料,探讨本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先民对家养动物的驯化和饲养情况,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等;并将其置于聚落考古研究视野中,尝试探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聚落先民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的关系。建立了区域动物考古研究的综合范式,以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突出特点。
本书以2018年中国水下考古 经远舰 调查工作经过为主题,通过作者亲自拍摄的大量现场工作照片和工作日志详尽描述记录了此项目水下考古工作的全视角完整流程,并对水下考古工作中涉及的相关设备、工具的使用、改造与发明都进行了详细解释。本书次为大众全景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并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嬉笑怒骂都有着诙谐的记录。书中会不时地重温1894年甲午海战,回顾了那一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战争。在本书的附录中,作者特意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创以来三十余年不断努力向前发展的艰辛历程,并对本次 经远舰 考古工作中意外收获的120mm速射炮底火进行了历史追溯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