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前有《金文及其研究》,叙述金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概况。正文选取68篇有代表性的铭文加以注释,上起商末,下迄春秋,而以西周为重点。商及西周以王年为序。春秋只选诸侯国器,仍以纪年为序。 2.正文每篇下分小引、着录、注释、断代等项。断代理由有的篇目已见于注释,则不重列。 3.小引说明青铜器之出土、收藏情况,以及字数、别名等。字数包括合文、重文在内。 4.着绿只选择常见书或最早着录书,不求其全。读者欲了解各篇着录的详细情况,请参看孙稚雏《金文着绿简目》。 5.本书一般用繁体、正体字,但在某些情况(如考释字形、有歧义)下,仍用异体。 6.词语注释,特别是较长的注释尽量不重出,凡前边已注释过者,后边出现时多参看前注。 7.除常见的、公认的说法外,引用诸家说法多注明出处。 8.疑难
本书在全面搜集含带专名的商周青铜礼器材料基础上,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古文字学、统计学,辅之以文献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方法和技术,较深入地探讨了商周青铜礼器基本的分类名称及其自名,深刻地揭示了青铜礼器的定名原理,为商周青铜礼器定名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参照标准。
“收藏起步丛书”是以初涉收藏领域的读者为对象的启蒙书系。丛书汇聚古玩、艺术品各门类收藏鉴赏家、文博专家,涉及古玩、现玩百余种,融历史文化知识、工艺材质知识、鉴赏知识、淘宝知识、藏品保养知识于一体。丛书总体风格统一,具体门类突显个性特色,内容扎实,传授真经验真本领,是初涉收藏者起步的准工具书。
青铜器艺术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结出的硕果,是时代的。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催发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与辉煌。 中国古代青铜器,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穿过时间的隧道,透过那斑驳的锈层,抚摸它那充满历史沧桑的身躯,遐想它那曾经熠熠生辉的往昔,会有一种清新可喜,但又神秘、威严和怪诞的感觉。随着一步步走近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肃穆、振奋、昂扬而又悲壮的心情。历史之沉重、命运之神秘、哲理之深邃,在我们心里激荡着,它给了我们巨大的艺术美的享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商代至汉代的青铜器, 内容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所举实例均为民间所见,其中不乏精品、珍品。由于我几十年来实践积累多于理论,因此,书中介绍的均是“实践”的例子。对
秦陵铜车马的出土是20世纪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本书通过介绍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功能,穿插讲述了铜车马发现、发掘中的有趣故事以及秦人与车马的历史渊源,力图从历史、科技、艺术的角度全面展示秦铜车马的价值。
向祎编著的这本《云纹铜禁》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 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赵汝珍是清末大理院少卿、 古玩大家余戟门的女婿、琉璃厂萃珍斋的主人,有着广博的古玩知识。他所编著的《古玩指南》自1942年出版以后,一直受到古玩界的推崇,被认为是古玩界的入门宝典和 文献。《古玩指南》一书创作于我国考古工作刚刚起步的20世纪30年代,所以赵汝珍的一些观点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在 看来有失科学,有鉴于此,由传世文化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根据该书改编而成这套大型古玩普及读物——“古玩图鉴”,以飨读者。这本《古玩图鉴(铜器篇)》为该系列读物之一,由传世文化编。
李洋著的《炉捶之间(先秦两汉时期热锻薄壁青铜器研究)》根据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研究数据,对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类、时空分布、使用者身份等方面,并论述它们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动因,以期阐明其在中国青铜器及其工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及研究意义。本书是我国 部系统研究先秦两汉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学术专著。
张俊儒编著的这本《杜岭方鼎》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由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一镐挖出,地点为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 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流行于商周时期至秦汉时代的中国青铜器, 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选取各时代的代表性的器物,进行讲述。 深入解析包括其制作工艺、审美内涵、文化价值, 发掘其流传中的有趣故事, 使读者能够对其有 的认识,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全书分上下两篇,一为“器”,关注作为器物的青铜器, 既有带领读者观赏青铜器的赏析, 亦有针对器物的深入阅读; 一为“藏”,追寻青铜器的海外收藏与流转轨迹。
王龙正编著的这本《玉柄铁剑》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玉柄铁剑。 虢国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出土的 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追抚青铜,就是与人类文明的一种金属的光芒相交感,那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人类的历史从很早时候起就有了一种厚重和坚硬。透过原始的古风,蛮野的古魂,每一件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的青铜,都仿佛是跟岁月多次磨擦之后,带着历史本身那铜质而锃亮的底色,散发出人类智慧与劳作的破空之音。东方的青铜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当然,你也完全可以带着欣赏或轻松的心情去品咂:原始文明的胎记,手工精神的锤打、煅烧、淬火,人类思维的发展,艺术的精美,技术的进步,东方传统观念和文化性格的形成…… 古老的青铜,它选择与文字、城堡、阶级、国家这些划时代的事物几乎同时诞生,这可能是巨大的“偶然”,或许就是天意,总之,它就是中国文明曙光初露时期的最艺术,是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个总和。虽然它没有诞生像古希腊一样有名有姓
青铜器艺术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结出的硕果,是超越时代的。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催发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与辉煌。 中国古代青铜器,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穿过时间的隧道,透过那斑驳的锈层,抚摸它那充满历史沧桑的身躯,遐想它那曾经熠熠生辉的往昔,会有一种清新可喜,但又神秘、威严和怪诞的感觉。随着一步步走近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肃穆、振奋、昂扬而又悲壮的心情。历史之沉重、命运之神秘、哲理之深邃,在我们心里激荡着,它给了我们巨大的艺术美的享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商代至汉代的青铜器, 内容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所举实例均为民间所见,其中不乏精品、珍品。由于我几十年来实践积累多于理论,因此,书中介绍的均是“实践”的例子
“文化中国丛书”包括:《周汝昌谈红楼梦》、《侯仁之谈北京》、《罗哲文谈长城》、《李学勤谈历史文明》、《何兹全谈中国历史》、《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吴小如谈中国戏曲》、《骆承列谈孔子》、《宁可谈敦煌》、《汪毓和谈中国音乐》、《杜仙洲谈中国古建筑》、《李伯谦谈青铜史与古代中国》、《张廷皓谈文化遗产》等书。此外,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文化积累,贾兰坡、单士元、任继愈、钟敬文、启功等已过世文化大家的遗著,也一并纳入出版,包括:《贾兰坡谈北京猿人》、《单士元谈故宫》、《任继愈谈中国宗教和哲学》、《钟敬文谈中国民俗》、《启功谈中国诗词格律》等。
《蒙面双鼎·大盂鼎:大克鼎传世之谜》详细地介绍了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传世过程。从1874年大盂鼎出土到1951年潘家后人将二国宝献给国家,其间从关中到苏中,举世鸿宝大盂鼎、大克鼎几经易手,经历了曲折的传世过程。本书以故事带出历史,描述了围绕在双鼎周围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