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本书在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海岱青铜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青铜器的组合、铭文,从器物层面,构建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海岱青铜器的文化构成、文化格局与演进以及在墓葬中的摆放情况,构建起海岱青铜器的空间体系。进而从社会层面,分析海岱青铜器的族别、国别与性别特征。*后从制度与思想层面,探讨了海岱青铜器的器用制度、制器思想以及东周时期海岱思想文化格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 背景 ,分别研究了兵器与工具、 装饰品 、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 场域 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对器物辨伪的考证和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资源与社会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 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古学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金文等文献资料,提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存在着各具特征的资源流通模式。三个时期可分别用“筑城聚珍”“器料官营”以及“授命分器”来概括。 ,作者以中心与周边的关系为视角,阐释了资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机理。 本书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地构建起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社会体系,同时也为考古和科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此商品实际书非全新塑封 介意的小主请勿拍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和第二辑,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丝路天山地区青铜器研究》是一部侧重点在搜集、归纳和梳理基础材料的学术著作,运用考古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伊犁河地区、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公元前 3000 前 1000 年的一千多个墓葬发掘的千余件青铜器进行了整理,对其器物类型、文化属性、时代及源流做了深入研究,展现新疆地区青铜文化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 弥补了新疆史前青铜文化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既是对世界文明体系的贡献,也是对史前丝绸之路的贡献。
从造物史的发展历程来看, 壶 形器的使用几乎贯穿了中国造物史的每个时期,它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线性发展轨迹,而先秦时期的青铜 壶 形器又具备上下承和的典型特征。李嘉所*的《抚壶论道(造物史视野中的先秦青铜壶形器)》以先秦青铜 壶 形器为线索,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先秦造物史的发展历程,青铜 壶 形器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设计智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早期造物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特征、功能特征和造物观念等都可以成为为中国当代设计提供良好借鉴的蓝本。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该书收录了40多位学者关于青铜器与山东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热点的深度研读,也有基于新的发掘材料而阐发的新观点。对于研究商周考古的人来说,此书亦是一场学术盛宴。该书对于推动山东古国商周考古的深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附论《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则是以个案分析来讨论中国古代造型设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