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江西道教碑刻辑录》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西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6BZJ039)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内容全面系统搜集江西道教庙宇碑刻存在的数量、类型、特点、分布区域等相关信息,并对有价值碑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为:1.所涉主要内容以当代江西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涉及江西道教为主。2.收录范围包括道教碑记、宫观记、阁楼堂记、墓志铭、地券等。3.少数包含道教内容的民间宗教和砖刻、钟铭、瓷碑等,亦酌情收入。4.少数虽非碑文,但内容重要、史料价值高,作为附录收录,在篇目后加*号。5.碑文时限:上起西汉,下讫清末,少数民国和当代有价值碑文亦酌量收录。
路远研究员在中国古代石刻研究领域中勤奋耕耘,创获颇多。全书有关碑刻研究的论文,上至汉魏,下到明清,不仅对相关的金石文献资料、文物现存状况和历代拓本流传一一进行梳理,而且对前人的观点勇于剖析,从实证出发逐一辨析,得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新见,以还史实的真相。本书研究的碑刻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碑刻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郎官石柱》、《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许多金石学家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路远研究员运用二重证据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客观研究和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展现了新一代碑林学人在传承千年碑林、迈步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种种努力和情怀。我们相信,随着此书的出版,对于宣传碑林文化、加
本书以“南宋御书石刻”为主题,择取《南宋太学石经》《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大成之殿》《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宋高宗御书<千字文>》5组石刻进行整理、研究。其体例由文字介绍、石刻图版与研究论文三部分构成。
本书是对这些文献的注释、通译,有利于学习者参考。秦汉两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文字方面完成了由籀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的两次大的演变,并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碑碣等刻石,既记载了社会状况,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留下珍贵资料。
《印学研究》第七辑“印外求印专辑”,通过对明清以来篆刻创作演进过程的考察,分析了前期“印中求印”与后期“印外求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艺术理念的特质及其在篆刻艺术发展中的意义,对钤印陶文、甲骨文、泉币、碑版、非篆书等文字入印进行了个案探讨与发掘,对金石学影响下的篆刻特征进行了梳理与评说,拓展了“印外求印”模式下的创作空间。此外,本辑还编发了一组古玺印、钤印陶文考释,篆刻辨伪,印人考证文章,尤其对战国私印中的复姓问题进行了深刻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共收论文22篇,并选録了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12件。
《早期中国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既是概略介绍荆楚考古研究成果和早期文明的基本读本,又是取得较多创见的学术著作。
一、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编集。 二、本书是从陕西境内现存近20000种碑石中精选出具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碑石281种编集而成,充分展示了陕西碑石的精华所在。 三、本书依照碑石刊刻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无确切纪年者,排于各朝代之末。 四、本书辑录碑石,包括图版和说明两部分。图版采用碑石拓本制作。说明包括:碑石名称(简题)、刊刻年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准)、现藏单位、拓片收藏单位、碑石形制、尺寸、纹饰、行数、字数、志盖内容、撰者、书者、刻工姓名,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及评价。
《丽水宋元墓志集录》主要内容包括:叶视母潘氏圹志、叶莳墓志、叶莳妻潘氏墓志、汤思退圹志、何偁圹志、何偁妻石氏圹志、何澹圹志、何澹妻朱氏圹志、何处仁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