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金石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碧落碑考》,下编为《金石偶谈》。上编 《碧落碑考》,作者对唐代名碑《碧落碑》从学术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考证。该碑存于山西新绛县,篆体,是李渊之孙李训等四人为亡母房氏(房玄龄之女)所立,共六百余字。由于撰者不明,字体古异,碑文背景扑朔迷离,成为历代学人千年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金石学领域、书法领域备受关注。该碑的作者,字体识读,以及立碑背景,至今尚无定论。作者经过对《碧落碑》的长期研究,分别从文字识别、立碑背景、作者探析三个方面,对该碑逐一破解。上编的主要贡献和突破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解读,首先将原文一一列出单字,根据《说文》《石鼓文》以及甲骨、金文等专著,将与之对应的古文字作解。二是碑文背景,作者经考证,认为是武后消灭了李氏
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的考古方法传入中国,促进中国考古学形成以后,各地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大量历代墓志。这些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具有更完整的文化信息,它不仅是单纯的历史文字资料,而且包含了墓志使用方式,墓志与墓葬的关系等丰富的考古信息,对于判定发掘墓葬的年代、墓主身份地位、墓葬等级以及随葬品的意义等重要问题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对于墓志本身的研究日益重要,使出土墓志成为当代文物考古研究中一项重要的专题研究。 因为墓志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使用了近2000年的文化遗物,它具有相对独立与固定的外部形制,有一定程式的文体,有自己特定的礼仪意义,有自己产生、形成、发展的一定规律,特别是有数以万计的出土遗物,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作为独立专题综合研究的有利条件。从当
本书在分类、编排之上来说,又脱离了陆、傅二志的窠臼,不是按山、水、峰、崖、寺、观分类叙述,而是将一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统统集在形胜一门。然后划分地域,一片一片论述,这样在某一方位之内,都有什么古迹、碑碣、寺庙、峰峦、泉瀑,均一目了然。因而可以说是一部极佳的导游书。 至于诗文不列专类,而附有关条目之后,人物只收与嵩山山水有关的人物,并不因系地方名人而滥收,以区别于县志人物志。这均是本书值得称道的特色。 本书的*缺憾是编纂者所引诗文多转抄于其他志书,未认真稽考原书,加之叶封早已离任,由他人督刊,校对不精,以致错讹之处较多。我们在校点中,按本丛书编委会规定的办法,由陈斌标点1~11卷,李红岩标点12~20卷,并分别对书中明显错讹处,进行了校勘。而对有些卷目所列标题与正文略有不同处,为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