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 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新发现的唐人墓志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基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诸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晨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还对百济移民柏:塞进的墓志、万年营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南京城墙砖文中的实名制,不仅针对各级政府的官吏们,还对具体烧制城砖的窑匠、人夫以及基层组织者,也提出了用实名的要求。如该项劳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均是以实名见诸砖文。府、州、县的官员、吏员、总甲、甲首、小甲、窑匠、人夫,多的不同责任层面竞达十一级,构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实名制的管理责任体系。而参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则具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基层管理者,也是直接造砖的人夫。当年文献中并没有记载的这些史实,主要来源于对南京城墙砖文的解读和研究。 南京城墙作为存世*的都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已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各种专著相继面世。从城墙砖文人手进行研究,提供了一
暂无内容简介。。。。。。
大足石刻历经唐、五代时期的孕育,开启了之后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雕凿之声。在此之后,历经270年的经营,方具今日北山石刻多达三百多龛窟的规模。在北山长约里许、形若星月的佛湾中,佳作连连,晚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