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古代人类不能洞悉、也无能力控制子嗣繁衍时,追求强大生殖能力的生殖崇拜,曾是普遍信仰。植根在这一信仰土壤上,通过各种手段寻求非人间力量的佑助,实现孕育子孙的愿望,就出现了相关的巫术行为。新疆呼图壁天山深处康家石门子岩壁上,保留至今的一区大型岩刻画,生动展现了当年新疆原始居民的这一朴素愿望及巫术实践。这是作者发现、曾报导过并引发世界关注的一处考古遗存。岩刻高悬峭壁,画面距地表达14米,画面面积120平方米,画面人物高者过于真人,小者只20厘米上下。画面作男女媾合、女性环绕对马舞蹈、男性人物胸膛中有小人、媾合后丛生的小儿群聚欢舞等画面。岩刻下,有厚厚的火灰层。傍近,发掘过高达60厘米的两性合体石雕。山体高耸,岩壁周围溪水环绕,所在地点远离居民区,至今少有人迹,未受后期人们的增删、破坏。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 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新发现的唐人墓志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基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诸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晨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还对百济移民柏:塞进的墓志、万年营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本书以《千字文》为序,朱砂墨手写编号,并得到启功先生家属授权,每册都加盖刘博琴先生为启功先生所制自用印一方。 启功先生之名,可谓妇孺皆知。其在各个方面成就,早有定论,称之为 完人 。先生所藏金石碑帖拓本,有如一部详尽的中国书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金石碑帖的收藏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藏者,其或有慧眼鉴真去伪,或通过高人点拨,凭借财力雄厚,收得稀见珍品,多夸扬珍異,炫诩收藏;二为书者,其所得碑帖拓本,仅作临池之工具;三为学者,得之碑帖,一能考证史实,二能学书临池,三能通晓校碑字诀,可谓集大成者。自民国以来,金石学领域真正称之为学者之人,凤毛麟角,先生当在其列,与先贤并驾齐驱。启功先生对于碑帖的取舍,不同于一般碑帖收藏者,不单以校碑字诀为要务,不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多寡。
《洛阳新获墓志 二〇一五》,收录近年来洛阳及周边地区新出土的墓志(墓莂、经幢、镇墓石)拓本,凡398方。计东汉7方、西晋2方、北魏(含东魏、西魏)23方、北齐7方、北周5方、隋16方、唐(含周、燕,五代后梁、后晋、后周)312方、宋21方、金1方、元4方。其纪年起自东汉永初元年(107),讫元至治元年(1321)。本书所收墓志之价值,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多可补正史之缺;一些墓志书法精美,笔法讲究,堪称佳构。
本书通过对秦岭全方位的考察调研,在掌握秦岭碑刻的总体数量、存藏地域的基础上,厘清秦岭碑刻的类别,分析秦岭碑刻的特点,宏观思考和分析秦岭碑刻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尝试设计开发利用秦岭碑刻资源方案,为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中央后花园--大秦岭,做出贡献。
南京城墙砖文中的实名制,不仅针对各级政府的官吏们,还对具体烧制城砖的窑匠、人夫以及基层组织者,也提出了用实名的要求。如该项劳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均是以实名见诸砖文。府、州、县的官员、吏员、总甲、甲首、小甲、窑匠、人夫,多的不同责任层面竞达十一级,构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实名制的管理责任体系。而参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则具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基层管理者,也是直接造砖的人夫。当年文献中并没有记载的这些史实,主要来源于对南京城墙砖文的解读和研究。 南京城墙作为存世*的都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已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各种专著相继面世。从城墙砖文人手进行研究,提供了一
摩崖石刻是指镌刻于天然岩石或崖壁上的一类石刻。本书是迄今对北京地区摩崖石刻全面和翔实的一次考察和记录,勾勒出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的全貌。北京石刻博文馆组织馆内专业人员在大量翻阅了他人零星编辑的摩崖石刻资料基础上,又用一年多时间实地踏勘了北京地区11区县的深山和浅山区,摸清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的数量和现存状况。全书按区县收录了北京地区1949年及其以前的摩崖石刻70余处410余则,发现一些以往文献未见著录的新材料。书中不仅记录了石刻的地点、环境、尺寸、字径、存字状况,还使用GPS进行了定位,记录了其相对高程。综述部分对历代著录摩崖石刻的文献做了详细梳理,厘清了许多重要问题。书后总结出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之,并编制了按年代排列的索引。
《阿坝金石录》系统收录阿坝州境内存世碑刻资料和文献碑文资料共计257通。其中存世碑刻192通,分为摩崖题记题刻、御碑、乡规民约碑、布告碑、德政碑、功德碑、家谱碑及墓碑、墓志铭及买地券、其他等9小类,其中多数是**次对外公布的;文献碑文65通,分别摘录于清同治《理番厅志》、乾隆《保县志》、道光《绥靖屯志》、道光《茂州志》,中华民国《汶川县志》、《松潘县志》、《南坪乡土志》,新编《南坪县志》等文献。《阿坝金石录》是一本能从各个方面反映阿坝州历史文化的专业书籍,对阿坝州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交通、边疆史等若干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基层民众的历史活动的研究,都可提供宝贵的**手史料。
《佛国墨影——巩县石寺窟拓片萃编》,通过高浮雕传拓技艺,创造性地展现了巩县石窟寺现存五窟的全貌,有礼佛图、佛龛、主尊、神王、飞天、文殊菩萨、比丘、千佛龛、藻井、伎乐人等等,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传承创新河洛文化、打造现代文化巩义的有益尝试。
在书法价值方面,本书除收录了被书法界宝爱的六朝墓志三十余方外,唐以后书法也多有可实之处,今择其要者略述一二。诸如可称撰、书双璧的《唐故朝议郎行冯翊郡司兵参军徐浚墓志》,不仅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徐浩撰文,而且志石为书法家徐璹书丹。尤其徐璹书法,虽史籍有载而实物罕见。史载璹“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贞元五年,贾躭所撰《滑州新井铭》、《说文字源碑》及唐贞元十年《唐诗述碑荫记》均出其正书。”《金石録》详有载焉,惜今皆荡然,不能不令人引以为憾,而该志正可一补缺憾。 本书收录碑志220方,少数为汉魏隋志外,其它则为从未发表过的唐代墓志,编者在整理拓片的同时,进行了考证。此书颇具史料、收藏价值。
本书收集了运城市盐湖区现存古今碑刻,对研究关公及盐湖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初碑的用途并非为了刻字,而是实用。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由于《唐代唐代墓志汇编》结集较早,1984年后又有大量新的出土墓志问世。为此,由周绍良主持,继续抄录,编辑了新出土唐代墓志,以补充《唐代墓志汇编》的不足。本书共汇集到新出土唐代墓志1564方。编集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多采集近来著录及出土品,共辑志文1567通,目录以编年为序,可供从年号检索,后有附录索引,亦可以人名来检得,读者自由翻寻,两在其便。
本书填补了北朝石刻造像拓片的空白,作者李仁清在20多年的传拓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种高浮雕传拓技法,弥补了北朝石刻只有文字拓片,没有造像拓片的千年遗憾。为了使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作者对多年来摸索出的高浮雕传拓经验进行了整理,配以实物拓片编辑成册。 本书展示了一批 北朝石刻 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全面地反映了北朝时期的代表性石刻艺术,对研究北朝石刻的总体面貌十分可贵。
本书是法国远东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 北京寺庙碑刻与社会史 的初期成果。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清乾隆 京城全图 为依据,收录图中北京内城一、二排范围内的寺庙,每排段首列《京城全图》本排段部分,标示寺庙所在方位,再顺次撰写庙志,图影庙中原有碑刻、原文格式、著录和释文。书末附寺庙补遗表,庙名、碑文撰书人、香会、胡同索引。全书共撰写庙志193份,著录碑刻100多种,资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北京社会、宗教、民俗、文物等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多米尼克·法切那、安娜·菲利真齐编著的《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以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巴基斯坦斯瓦特考古项目所出资料为基础)》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佛教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兵器、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文本仿照原版插图、意语术语、英语术语三栏式布局;将意语译成中文,保留示意图和英语术语,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的查引和研究。与原著的主要不同在于,书末附加
本书作者曾久居西安碑林,耳濡目染,以二十余年不懈调查与研究之功力,独辟蹊径,精心集结碑林著名碑石凡九通,运用历史学、考古学、金石碑帖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历史线条为经,流变经历与书法艺术及历史价值为纬,阐幽发微,纵横论述,对所选碑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其中绝大部分资料系首次公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全书视野开阔,文图并茂,立论严谨,开合有序。在注重严格学术研究风范之同时,又大胆融入纪实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笔调,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系目前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权威力作。此书可作为相关学术研究者、影视工作者、文学作家以及高校学生并中外游人等普通社会受众案头的重要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