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的《石刻古文字(中国古文字导读)》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与思考的沉淀。书稿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碑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关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共收录了河南省境内目前不见集中著录、散存野外的汉唐时期18通碑碣及157方考古发掘出土并散存于各地文物管理单位和私人收藏家的汉唐时期墓志,对碑志铭文进行了精准移录与考释。《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还对中原地区唐代墓志的书写体例与装饰特征、入唐高句丽百济移民的社会生活、墓志铭文关于唐代女性问题的反映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收集了运城市盐湖区现存古今碑刻,对研究关公及盐湖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初碑的用途并非为了刻字,而是实用。
在书法价值方面,本书除收录了被书法界宝爱的六朝墓志三十余方外,唐以后书法也多有可实之处,今择其要者略述一二。诸如可称撰、书双璧的《唐故朝议郎行冯翊郡司兵参军徐浚墓志》,不仅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徐浩撰文,而且志石为书法家徐璹书丹。尤其徐璹书法,虽史籍有载而实物罕见。史载璹“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贞元五年,贾躭所撰《滑州新井铭》、《说文字源碑》及唐贞元十年《唐诗述碑荫记》均出其正书。”《金石録》详有载焉,惜今皆荡然,不能不令人引以为憾,而该志正可一补缺憾。 本书收录碑志220方,少数为汉魏隋志外,其它则为从未发表过的唐代墓志,编者在整理拓片的同时,进行了考证。此书颇具史料、收藏价值。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蜀道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搜罗尽可能多的石门旧拓,并广泛搜集老照片、地图、长卷等诸种图像,按6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实地调查所得,分上、中、下三编论述之。上编主要揭示中国石门摩崖石刻的本体及其真相,中编则分析历代文献记述、主要人物的研究得失,并就眼下石刻拓片的鉴定等作了初步解析;下编则附录历代诗歌作品等文学记述、60年代考古调查报告、档案资料等。此外,各编还编录部分重要文献内容。通过如此架构与研究,力图揭开中国石门摩崖石刻的这座宝库,为蜀道申遗作出力所能及的微薄贡献。
《三晋石刻大全·阳泉市孟县卷》,内容丰富,蕴涵厚重,它是在省、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的。它凝聚着众多宣传和文物工作者的智慧,也浸透着他们辛劳的汗水。
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编着本录旨在为研究宁波之学者提供碑刻文史料之索引,庶畿为编写《宁波金石志》作准备。 二、本录所收碑文均刻碑指石今之沿存者,均为出土于、存于今宁波市行政品域内者。 三、本录所收碑文均为内容与宁波(人、事、物)有关者,碑虽不存然碑文尚存于相关文献中者,一幷收录碑文不全者不收。 四、本录上限力溯早,下限收至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五、本录资料来源为于一阁藏宁波历代旧志、市各级文保所藏之碑石及有关档为、有关档案、历代文献著作,参考文献目录附后。 六、本书有利于科举学校、水利、城垣格梁建筑、军事、寺颧庙会馆、墓志铭及其他等七大类,以类分卷,每卷以时间先后为序。全书共计收录碑刻文2670通。 七、卷首写录有关碑刻影印件,卷末附录为参考文献书目。
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的考古方法传入中国,促进中国考古学形成以后,各地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出土大量历代墓志。这些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具有更完整的文化信息,它不仅是单纯的历史文字资料,而且包含了墓志使用方式,墓志与墓葬的关系等丰富的考古信息,对于判定发掘墓葬的年代、墓主身份地位、墓葬等级以及随葬品的意义等重要问题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对于墓志本身的研究日益重要,使出土墓志成为当代文物考古研究中一项重要的专题研究。 因为墓志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使用了近2000年的文化遗物,它具有相对独立与固定的外部形制,有一定程式的文体,有自己特定的礼仪意义,有自己产生、形成、发展的一定规律,特别是有数以万计的出土遗物,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作为独立专题综合研究的有利条件。从当
本书作者曾久居西安碑林,耳濡目染,以二十余年不懈调查与研究之功力,独辟蹊径,精心集结碑林著名碑石凡九通,运用历史学、考古学、金石碑帖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历史线条为经,流变经历与书法艺术及历史价值为纬,阐幽发微,纵横论述,对所选碑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其中绝大部分资料系首次公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全书视野开阔,文图并茂,立论严谨,开合有序。在注重严格学术研究风范之同时,又大胆融入纪实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笔调,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系目前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权威力作。此书可作为相关学术研究者、影视工作者、文学作家以及高校学生并中外游人等普通社会受众案头的重要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