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書?L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I163?N,依?r?g排序而對每?N墓?I從基本信息、?I?w?I文、疏?C三方面?M行個案整理?c研究。《BR》 疏?C側重釐清?I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K分析?c?I主生平事功相?P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a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c前朝後世相?P墓?I文?I之?g的聯?M,尋找契合的規律和問題,?M而做整?w或專題的從史料到史?W乃至藝?g?T層面的探討,以期促?M對隋代總?w研究的拓展?c深化。
《汉魏六朝隋碑志索引(套装1-6 共六册)》主要對漢至隋代的碑誌(包括墓碑、墓碣、墓幢、墓闕、塔銘、紀德碑、紀功碑以及墓誌、墓表、墓記)作索引。每一方碑誌索引條目,除簡介外,原則上按照圖版著錄、錄文著錄、碑目题跋著錄、相關研究論文和備考五個部分编撰,以期盡量提供每方碑誌的詳細著錄情況和學術研究前沿。徵引文獻以《石刻史料新编》為大宗,并盡量含括未收入該書的其它古代和近現代金石著作、以及總集、別集和方志中收錄的碑誌。偽刻(含疑偽)碑誌也按照同樣的體例編撰索引,并將 偽刻 疑偽 觀點標註在具體的文獻條目下,以使各家觀點更加醒目。
本书以《千字文》为序,朱砂墨手写编号,并得到启功先生家属授权,每册都加盖刘博琴先生为启功先生所制自用印一方。 启功先生之名,可谓妇孺皆知。其在各个方面成就,早有定论,称之为 完人 。先生所藏金石碑帖拓本,有如一部详尽的中国书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金石碑帖的收藏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藏者,其或有慧眼鉴真去伪,或通过高人点拨,凭借财力雄厚,收得稀见珍品,多夸扬珍異,炫诩收藏;二为书者,其所得碑帖拓本,仅作临池之工具;三为学者,得之碑帖,一能考证史实,二能学书临池,三能通晓校碑字诀,可谓集大成者。自民国以来,金石学领域真正称之为学者之人,凤毛麟角,先生当在其列,与先贤并驾齐驱。启功先生对于碑帖的取舍,不同于一般碑帖收藏者,不单以校碑字诀为要务,不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多寡。
《洛阳新获墓志 二〇一五》,收录近年来洛阳及周边地区新出土的墓志(墓莂、经幢、镇墓石)拓本,凡398方。计东汉7方、西晋2方、北魏(含东魏、西魏)23方、北齐7方、北周5方、隋16方、唐(含周、燕,五代后梁、后晋、后周)312方、宋21方、金1方、元4方。其纪年起自东汉永初元年(107),讫元至治元年(1321)。本书所收墓志之价值,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多可补正史之缺;一些墓志书法精美,笔法讲究,堪称佳构。
本书通过对秦岭全方位的考察调研,在掌握秦岭碑刻的总体数量、存藏地域的基础上,厘清秦岭碑刻的类别,分析秦岭碑刻的特点,宏观思考和分析秦岭碑刻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尝试设计开发利用秦岭碑刻资源方案,为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中央后花园--大秦岭,做出贡献。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一、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编集。 二、本书是从陕西境内现存近20000种碑石中精选出具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书法价值的碑石281种编集而成,充分展示了陕西碑石的精华所在。 三、本书依照碑石刊刻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无确切纪年者,排于各朝代之末。 四、本书辑录碑石,包括图版和说明两部分。图版采用碑石拓本制作。说明包括:碑石名称(简题)、刊刻年代、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准)、现藏单位、拓片收藏单位、碑石形制、尺寸、纹饰、行数、字数、志盖内容、撰者、书者、刻工姓名,以及简单的内容提要及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碑林数千藏石中,甚至在中国现存数以万计的古代碑刻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国际知名度、被中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一块碑。由一块古碑,衍生出了一门历久不衰的国际性的学问,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例。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阿坝金石录》系统收录阿坝州境内存世碑刻资料和文献碑文资料共计257通。其中存世碑刻192通,分为摩崖题记题刻、御碑、乡规民约碑、布告碑、德政碑、功德碑、家谱碑及墓碑、墓志铭及买地券、其他等9小类,其中多数是**次对外公布的;文献碑文65通,分别摘录于清同治《理番厅志》、乾隆《保县志》、道光《绥靖屯志》、道光《茂州志》,中华民国《汶川县志》、《松潘县志》、《南坪乡土志》,新编《南坪县志》等文献。《阿坝金石录》是一本能从各个方面反映阿坝州历史文化的专业书籍,对阿坝州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交通、边疆史等若干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基层民众的历史活动的研究,都可提供宝贵的**手史料。
《佛国墨影——巩县石寺窟拓片萃编》,通过高浮雕传拓技艺,创造性地展现了巩县石窟寺现存五窟的全貌,有礼佛图、佛龛、主尊、神王、飞天、文殊菩萨、比丘、千佛龛、藻井、伎乐人等等,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传承创新河洛文化、打造现代文化巩义的有益尝试。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由于《唐代唐代墓志汇编》结集较早,1984年后又有大量新的出土墓志问世。为此,由周绍良主持,继续抄录,编辑了新出土唐代墓志,以补充《唐代墓志汇编》的不足。本书共汇集到新出土唐代墓志1564方。编集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多采集近来著录及出土品,共辑志文1567通,目录以编年为序,可供从年号检索,后有附录索引,亦可以人名来检得,读者自由翻寻,两在其便。
本书填补了北朝石刻造像拓片的空白,作者李仁清在20多年的传拓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种高浮雕传拓技法,弥补了北朝石刻只有文字拓片,没有造像拓片的千年遗憾。为了使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作者对多年来摸索出的高浮雕传拓经验进行了整理,配以实物拓片编辑成册。 本书展示了一批 北朝石刻 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全面地反映了北朝时期的代表性石刻艺术,对研究北朝石刻的总体面貌十分可贵。
黎志添编著的《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上下)(精)》以清阮元主修的道光《广东通志》的广州府地理范围为准,搜集了从宋、明而迄清末(截止到1911年),在广州府属及其十三个县境内的282通与道教庙宇的历史活动有关的碑刻文献。十三个县包括广州府属的南海县、番禺县,以及顺德县、东莞县、从化县、增城县、新会县、香山县、三水县、新宁县、清远县、新安县、花县等。282通碑刻分属上述州县范围内的121座道教庙宇,诸庙所奉神涉及三清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官大帝(天、地、水三官)、太上老君、北方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北帝)、斗姆元君、吕祖纯阳孚佑帝君、天妃娘娘、梓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城隍神、东岳大帝、五显灵官华光大帝、正一教祖张天师、医灵大帝、康公元帅、赵公元帅等。
本书收录了“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上的43篇论文,主要包括《大足佛教孝经经变的佛教源流》《大足宝顶山广大宝楼阁图像考》《川密造像艺术初探》《对大足北山晚唐五代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初步考察》《安岳圆觉洞窟群调查记》等。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大足石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