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 宿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2》介绍了其的历史。
辛岩主编的《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上中下)》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1994,年间发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聚落遗址的考古报告。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期,年代距今约8000年左右,遗址保存较完好,面积10000多平方米,遗存典型而丰富,是一批全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 该报告将考古所获遗迹、遗物及研究成果,分上、中、下三卷,总计八章二十四节,全部发表。 《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上中下)》对于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探讨北方考古学文化谱系以及龙文化、玉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园内有家庙、神道、石刻、兆沟等完整墓园配置,北部是家族墓地 墓园形制呈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宽西南窄 倒置酒瓶 状,入口开于西南端,周围环绕兆沟。家庙位于墓园入口之北,属吕氏族人祭祀场所,始建于墓园落成之时,延续使用时间长达近千年。神道是连接家庙与墓葬群的通道,居于墓园中轴线中部,道旁两侧排列石象生。墓园营造于北宋哲宗熙宁七年(1074年),使用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 墓地位于墓园北部正中,墓葬自南向北横向分为4排,辈份明确、长幼有秩,形制多样,共埋葬吕氏嫡系家族成员5代人29座墓。 本报告将墓葬分为成人墓和未成人墓两大类,逐个墓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翔实的文字介绍,配以精美的线图和大量珍贵的发掘现场照片、遗物照片。 遗址及墓葬中共计出土各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安西榆林窟(精)/中国石窟》编著者敦煌研究院。榆林窟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曹氏画院的画工、画师,不只在沙州,也受命到瓜州的榆林窟作画。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也都补充了莫高窟之不足。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艺术美的创造上,榆林窟的一些作品超过了莫高窟,如西夏的线描和水墨山水;特别是唐代吐蕃时期第25窟壁画,
《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质料坚硬的石质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必然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时的“薛家岗人”除维持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余,他们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现了贫富分化。石质生产工具和玉饰切割工艺达到成熟阶段,陶器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小件玉器钻孔精细,这就需要
易晴编著的《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通过对中原北方地区北宋砖雕壁画墓成熟形态的墓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的图像及其图像构成方式的释读,以图像在墓室空间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为问题的切入点,考察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注重观察唐宋丧葬仪式中方位观念的运用以及北宋民间“礼从宜,事从俗”的丧葬观念在墓室图像中的具体显现,从而探求墓室图像的深层结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研究结论简述如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中的图像以“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而闭物于戌”的图像方位设置,依据的是北宋邵雍的先天图式,反映了北宋仁宗朝以后宋易象数学派的复兴对登封地区民俗生活的直接影响。 《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对美术史论、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师生及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设立的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课题 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淮北市及濉溪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配合下,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对濉溪县石山孜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的《濉溪石山孜(石山孜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精)》即是对这两次发掘工作的初步研究和总结,本报告成果是参加田野发掘和整理工作全体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为重要的花卉,与国人的文化生活、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梅花名胜则是凝聚着诸多历史、文化因素的地理存在,是梅花植物集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国人赏梅之精神、情趣生动、壮阔的人文体现。程杰的这本《中国梅花名胜考(精)》集中梳理魏晋以来我国各地逶逦生息、此起彼伏、兴衰变迁的梅花风景资源,对古今共140多个,重点是古代80个名胜景点的兴废历程、盛衰原因、风景特色、资源价值、历史地位等逐一进行详细考述,在此其础上就梅花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盛衰存亡等方面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规律进行总结阐发。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引领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临朐西朱封遗址是一处山东地区非常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1987、1989年先后发掘的三座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墓葬材料,引起*术界的高度关注。
《磁县双庙墓群考古发掘报告》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中河北省考古发掘项目之一,由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共同承担。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文物保管所。报告编写单位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磁县文物保管所。很多资料是发掘后公布的考古材料。
The Tomb No.2 at Leigudun in Suizhou(Abstract) The tomb No. 2 at Leigudun (on a mound in Zengdudistrict, 2 kilomete northwest to the city proper of Suizhou) isthe second largest tomb after the well-known tomb of the Marquiseof Zeng, i.e., the tomb No.1 at Leigudun. Both of the tombs arelocated in Suizhou and belong to the membe of the ruling lineage ofthe Zeng polity. It is believed by archaeologists that the twotombs are of equal significance in providing important evidence forundetanding of the Sui culture, ritual practices and musicalperformances in the pre-Qin times, and the relatiohips between theSui and Chu polities. The present volume reports the discovery andexcavation of the tomb No.2 at Leigudun. It includes 449 burialgoods of various kinds, and 32 are unearthed from a disturbingditch. Date of the tomb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occupant areboth given in detail in the textual sectio. Though the tomb No.2was actually excavated very early, the site report only comes outas late as 2008 for man
《临安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南宋临安府治与府学遗址》分南宋临安府治和府学遗址两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南宋临安府治和府学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及有关情况,遗迹与遗物独立成篇,篇末对遗迹年代与性质单独讨论,对研究南宋临安城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获得了包括文字、照片、录像以及测绘等大量*手资料,全面掌握了全区历代长城的保存状况,首次完成全区历代长城长度的精确量测,新发现了一批长城遗迹,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同时,此次调查也培养了一批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业务人才,他们必将成为今后长城保护管理方面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