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何处燕山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昆明湖泛舟》)。本图以形象的漫画笔法反映了颐和园盛时的全貌。图后附有圆明园的大事年表及对园内的各景区扼要的文字介绍,还有小知识、旅游提示、旅游拾趣、历史回顾、历史轶闻等文字内容。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秦始皇陵考古所形成的材料虽纷繁芜杂,但总体上没有脱离考古学研究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如何在这一范畴下,界定概念、确定方法、明确方向、梳理材料、解决主要的核心的问题,乃至形成研究的体系与结构,本书以四部分内容初步探索、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部分为绪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从考古学意义上对秦始皇陵概念的界定,对秦始皇帝陵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进行梳理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就秦始皇陵研究的定位、理论与思路方法等进行讨论。第二部分从形式与技术层面研究秦始皇陵建造层面的问题。第三部分秦始皇帝陵的礼仪系统构成,是本研究的重点。第四部分,从物质技术、礼仪结构上升到重点研究秦始皇陵的思想与理念层面内容。作为陵墓的始皇陵实质是始皇本人及其主要官僚思想主观能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产物;而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北京、山东、陕西、宁夏、辽宁》分卷以省为单位,窑多者,一省单独成册,窑少者,数省成书,每个窑的标本以时代为序,同时兼顾品种、器形、装饰分类排列,在某些重要窑名下,为清楚地表达瓷片的采集地,又分若干小地名,标本的年代参考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资料不充分或有意见分岐者,以故宫博物院传统观点为准,有些标本因器形不完整,时代特征不突出,兼具宋、金或金、元特征者,取其一,或以宋(金)、金至元的形式标出,窑具的年代、时代特征不突出者,或不标年代,或把范围定宽,如金至元,均放在每个窑的后,书中所选完整器物与窑址标本对比,以附图形式出现。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研制和活人实验的犯罪核心部门,本书即是反映该遗址发掘与研究的考古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分上下两编:上编以丰富的*手发掘资料,详细地介绍了细菌实验室、特设监狱、中心走廊及庭院等各种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尤以爆炸穴点和掩埋灰坑的发现备受关注;下编通过科学测定、模拟实验的数据分析,对当时的建筑技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参考历史图片资料制作了部分复原图像。另在结语中,对本次发掘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安北周安伽墓 定价:160.00元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501014583 字数: 页码:11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kg 内容提要 西安北周安伽墓发掘报告作为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1BKG003),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先生自始至终对报告的编写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报告的具体编写工作由邢福来、尹申平、李明等同志集体完成。 张明惠同志从发掘工作一开始就对墓葬及出土物拍摄了详细而精美的照片,李增社同志对发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录像,韩康信先生在百忙中对甬道内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线图由赵赋康、寇小石、张瑞霞等同志反复尝试绘就,高明韬同志对部分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吴天才同志对石刻颜料和金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
虞弘是中亚鱼国人,曾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代任官。其墓葬中出土了汉白玉石椁、石俑、石灯、陶俑、铜币和墓主夫妇墓志等珍贵文物。石椁上的浮雕和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是古代中亚社会的缩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本书展现了虞弘墓充满异域风情的精美石棺浮雕,生动展示了北齐以来晋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及其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氛围。
本书调查了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庆阳、天水及陇南、甘南等地,同时对藏于博物馆的大量宋金元时代画像砖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和补充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又对未发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所获画像砖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测绘,有些重要的资料,制出了发展脉络图,在此基础上,对画像题材进行了研究。
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是近现代建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杨洁所著的《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以南京为例》回顾了国内外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情况,分析了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南京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目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五个名人故居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影响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因素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以南京为例》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及建筑学专业师生阅读参考,亦可供对近现代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汉代王侯墓葬及中小型墓葬的墓外设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汉代墓外设施的内容、类型、功能、作用、等级及其发展演变等诸多内容,探讨了墓葬及相关内容所体现的两重空间和三维世界,阐述了汉代墓葬所反映丧、葬、祭的有机结合与综合发展,是对汉墓研究的一项重要补充。
大遗址是指遗址或遗迹等遗存本体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景观场所。本书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融贯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遗址和大遗址保护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基于对大遗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辨析,提出了大遗址景观论;在价值论、系统论、控制论、人地关系论和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对大遗址的价值、保护技术措施、展示与解说、保护利用模式、保障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篇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的著作,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努力,并结合多学科手段,本报告成功复原了帷帐。复原帷帐结构基本完整,其平面为长方形,为类似房屋的五开间四面坡式结构,面阔约10米,进深超过4米,顶高约3米,规模宏大。帷帐搭建部件结构复杂,但拆装简单,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水平。曾侯乙墓陪葬坑及帷帐的发现是研究曾国及东周社会、生产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