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本书是玛雅学泰斗迈克尔 道格拉斯 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科不仅介绍了玛雅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破译历史,还以一种内部视角,以 玛雅古文字是象形文字 这一观念的建立、固化、松动、溃败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破译者的故事。偏见、妒忌、斗争、天才、勤奋、合作、激情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摸索与跌跌撞撞,伟大的破译者们最终实现了 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最重大的智识突破之一 ,揭开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
长得像 奥特曼 的青铜人像、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刻满 密语 的黄金权杖、出土即顶流的网红猪、有鸟有龙的超级大神树、超现实主义的神坛 三星堆是近几年文博领域最受人关注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最热门的网红博物馆之一,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挖掘,不断冲上热搜。本书用诙谐易懂的文字将三星堆的考古历程串讲开来,从偶然发现到深度发掘,三星堆遗址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和谜团。作者用问题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器物入手,穿梭回那个辉煌神秘的时代一探究竟。欢迎成为三星堆 迷雾剧场 VIP,走近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
本书通过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讲述了蓝田北宋吕氏家族这一被誉为关中士族之首的名门望族生前社会生活的逐多方面,并以此为契机括展叙述了所涉及的文化生活之渊源与发展,如:从出土酒器、茶具、文房用具、女子妆品、墓主收藏的古器物筹方面讲解了相关文化的源头与发展历程,并附上众多图片增加其直观性。同时也讲述了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的经历和出土墓志所描述的家族人物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向读首介绍了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的考古成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北宋贵族生活和当代考古人的工作内容与场景。
本书通过对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南越国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藉以解密岭南文化得以形成的密码。括南越国的历史地位、世所罕见的出土文物、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下)、海外文化遗物五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众穿越千年,探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文化价值与文献价值并具,是一本研究西汉历史绕不过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不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原是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个研究课题报告之一,由张荣芳、周永卫、吴凌云三位专家撰写而成,文字计有8万字,图片约100张;原为2011年出版的《南越国遗迹研究》的一个部分,该书出版后,读者对南越王墓的多元文化因素甚感兴趣,因此,本次特将此部分加以扩展,将配图全部换为高清
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历史事件、美学价值、科技成就、社会影响以及相关国家的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等不同内容进行启发式介绍,为人文相关领域的学生培养人文意识及跨学科思考能力,作为大中专院校的通识课教材。本书也可以作为科普图书,为社会大众普及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从而培养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全书风味8个章节,其中第二至七章是以地域结合文化特征分别介绍中国,亚太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欧洲与北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世界遗产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轰然坍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开启,2000余件(组)国之重宝,拥戴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发出耀眼的光芒。本书作者韩金科,曾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出土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 文化,向读者展示了一座辉煌灿烂的大唐宝库和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况。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横扫六国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他将一个朝代的背影深深地烙印在历史长河中。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地下世界,这里掩埋了曾经的风霜雨雪。两千年后,世人仍然对这座辉煌的地下宫殿充满无限遐想。水银江河、奇珍异宝、严阵以待的军队,都让人心驰神往。他修建阿房宫,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在世人的想象中,那该是一座多么富丽堂皇的宫殿!千百年来,有人说他残暴,有人说他贪婪,也有人说他奢靡。秦始皇真的是一个残暴不仁、心怀贪鄙的人吗?真实的秦始皇是一位怎样的政治家?那些道不尽的传说中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本书将通过近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将一个与大众认知有所不同的秦始皇向您娓娓道来。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汀州置州后,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范围包括现今整个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本书以六个部分,详细讲述了汀州城池的起源、建置、发展、类型等内容。书中既有对汀州城池与文明的起源的探析,也有汀州一府八县城池的详细建城、增修、地理环境等的历史知识介绍,还有汀州城池不同功能的建筑的建造、增修时间、缘由以及建造者的介绍,更对建造的材料、规制与尺寸有详细分析并以现在尺寸规则进行解读。*后,书中对汀州城池建造所涉及的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
《大清皇陵旧影》是一部以老照片为主介绍清朝陵寝的图书,作者是我国研究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专家徐广源老师。全书图文结合,编排有序,分为 关外三陵篇 清东陵篇 和 清西陵篇 。作者按照各皇陵建造顺序对陵区内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兼顾陪葬墓及陵区庙宇。书中800余幅珍贵的清陵旧影,为读者很好地再现了清朝皇陵在各个时期的原貌及其历史沿革,极具观赏性、研究性和珍藏性。作者在40余年对清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亲历考古的经历,用质朴而富有故事性的文字对皇陵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解读,使得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历史,生发思古之幽情;而同一地点不同年代的对比照,会令读者在抚今追昔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本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表的辽墓资料, 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等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书中分别对契丹式墓和汉式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 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书中的基本结论得到新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对各墓例的经典分析,于历史考古学者仍具启发意义。
登封嵩山周围瓷窑遗址星罗棋布,核心区域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窑等。李景洲先生编著的《中国登封窑》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登封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到隋代登封窑的始烧、唐花瓷的斑斓夺目、宋代珍珠地划花与白釉剔刻划花的独树一帜、宋早期青瓷的纯净无华以及今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全书揭示了登封地区瓷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充分显示了登封地区陶瓷制造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得我们将登封地区的瓷窑遗存定名为“登封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