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由刘振东*的《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概论)》以坟丘墓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墓葬的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两大部分人手,重点探讨中国东周至南北朝这一较长历史时段的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等级制度,并触及中国古人的冥界观问题;另外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古代坟丘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变化之轨迹,有助于促进东亚范围内墓葬研究的交流、互动。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 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 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 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 大型线形文物 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 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 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临港新城、自贸区等的建设,也对上海如何加强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如何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于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的数量、保存状况等尚缺乏细致的把握。上海的海防遗址调研与保护是文物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书厘清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数量和保存状况,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也是探讨上海海洋历史与文化的必须,对于加强民众对海防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本书是作者2000年至2006年的田野调查以及其后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其研究前提是将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遗址视为一个整体。龟兹地区的洞窟通常毗邻而建,并形成组合。组合是构成遗址的基本单元。通过细致甄别,本书发现克孜尔石窟遗址内存在两类主要的洞窟组合。组合的识别进一步深化了对龟兹石窟遗址的认识,即遗址由包含同类洞窟或洞窟组合的若干区段构成,这些区段根据寺院需求承担着各自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功能。本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作者一直在探索并将在今后继续使用的龟兹石窟寺院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概述了克孜尔和库木吐喇遗址。第四章分析了克孜尔石窟谷西区的西段,讨论了这一区段的性质和发展历程,是理解贯穿全书的"区段"概念的典型范例。第五章除了重建克孜尔不同类型的窟前建筑之外,还考察了窟内的木结构,以便全面了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 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 雅俗关系 与 胡汉关系 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 礼制 与 礼俗 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藏王陵位于拉萨市东南,琼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是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方圆达3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该墓葬群应该有13座,但现明显可见的仅3座,均以土石夯结而成。墓陵形制均为方形平顶,大小不一,排列无序,多数高达10米,经长期风雨剥蚀,酷似土丘,本书从雅鲁藏布江与雅隆河、庸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与朗色林、青瓦达孜和雕楼遗址、木惹山、东嘎沟与琼结河谷、陵地环境与布局、西陵区、东陵区、陵墓保存现状等方面对藏王陵进行了介绍。
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虞弘是中亚鱼国人,曾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代任官。其墓葬中出土了汉白玉石椁、石俑、石灯、陶俑、铜币和墓主夫妇墓志等珍贵文物。石椁上的浮雕和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是古代中亚社会的缩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本书展现了虞弘墓充满异域风情的精美石棺浮雕,生动展示了北齐以来晋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及其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氛围。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