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 1940年2月间,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该丛书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现有编号236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早、地理位置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3世纪,8-9世纪逐渐停建。1961年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共三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附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以及内容总录。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在非洲、亚洲、中美洲、欧洲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金字塔的身影,它们的形状、大小、建筑场所、建筑目的等都不尽相同。虽然大多金字塔都深受所建造时代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借此一窥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活动的有关信息。考古学家河江肖剩和现代社会学院教授佐藤悦夫通过收集整理几十年间持续积累的考古成果,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最新发现,在本书中证实了人们曾经的猜测,也提出了更多有关金字塔的谜团。 《世界金字塔》汇集了人类跨越时空建造的不同文明的金字塔,由各领域的专家以丰富的照片和插图介绍了其中的建筑精华,全方位揭露了金字塔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其建造工艺上的绝妙之处。希望读者在惊叹金字塔美丽和伟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劳动者们为建造金字塔所付出的智慧.努力和期望,以及感受他们永不厌倦的探索精神和
山西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古戏台建筑是其重要类型之一。它们广泛散布于山西境内各个城镇村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这些戏台时代脉络清晰,金元明清时期均有遗存;数量庞大,目前至少留存有清代以前的戏台3515座;类型丰富,建筑结构、用材尺度和制作手法等区域特征明显,在全国享有重要地位。山西是戏曲发源地之一,也号称古建博物馆,古戏台这一二者结合的产物便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忠实见证。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干兰”式建筑从古代起便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形制之一。全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干兰的名称考释、干兰的类别及其特征、干兰式建筑的作用、栅居的分布及传播、栅居的变迁及残存等问题,详尽梳理了“东南亚洲栅居文化”的源流与传布。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靠前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奇丽瑰宝和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单士元先生故宫 行走 74年,是 故宫学 奠基人和权威大家,被称为 国宝中的国宝 。本书将故宫的营造历程、规模形制、细节寓意等做了权威解读。单先生不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揭示了皇家建筑的历史内涵,还让我们领略了一位世纪学者与故宫的特殊渊源及其治学风貌。本书汇集了单先生毕生研究精华,为读者开启了煌煌故宫之门,让后来者体味绚丽庄严的古代文明和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经济发达,富商大贾们大兴土木,修建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炫耀于市廛乡里。岭南地区建筑十分注重装饰,广泛采用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嵌瓷以及彩画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清中晚期,岭南地区的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重要建筑的屋顶上,流行用陶塑屋脊作为装饰。开展清中晚期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研究,既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岭南地区建筑的装饰风格,又能够探讨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与地域经济、文化、民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今后岭南地区传统建筑陶塑屋脊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宝贵的资料和依据。由王海娜*的《清中晚期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研究》图文并茂,以考古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考古学的方法为研究方法所做的古建筑材料的研究。作者又很好地发挥了其史学的基础,做出了既使用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 初心 ,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 了解之同情 。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 哥德巴赫猜想 ,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本书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此为【作者亲签本】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四区卷 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汇集旧时北平庙宇资料的大型系列图书,所收资料为1930年至1932年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 庙宇调查是按当时北平行政区划的分区而进行,本系列图书也依照当时内城六区、外城五区以及四郊的区划顺序依次编排出版。2018年11月,目前为浩繁的内四区卷出版,分上下两册,共收录内四区131座庙宇的调查资料。内四区大致在 大酱坊胡同、丰盛胡同、武定侯胡同以北,西安门皇城以北,经棉花胡同、罗儿胡同达于积水潭以西 的范围内。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现存共931份,记录庙宇938座。调查数据包含调查记录手稿、庙宇平面图、照片、碑刻与器物拓片,但并非每座庙宇都有以上四项内容,编者是依据现存资料整理出版。此次调查所谓庙宇,泛指寺庙、道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官宦府第和典型民居宅第类建筑遗存。福建几次移民迁徙的历史,与宋代以后商贸的兴起,造就了世家大族与商业阶层,形成了各地风格不一、异彩纷呈的府第民宅类建筑。全书选取39个建筑点,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的形式多角度展现每座建筑的历史、艺术与价值。建筑专家从专业的角度细致描摹建筑的精致艺术特征,散文作家则以世间人情的视角揭示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域风格、审美趣味、人文情怀与历史文化内涵,二者相得益彰,完美展现了福建府第民宅类建筑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与价值。
潼南的佛教造像过去研究甚少,这与其在造像史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发现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书对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工作思路的框架下,从发掘、记录、保护、规划等多领域全面保护千佛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后面的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手材料。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孙庆伟著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敦煌石窟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它的营建历史和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形态。 本书内容要准确,材料要翔实,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还要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本领。像这套丛书,配了许多图片,当然还要求图与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敦煌类图书的出版已形成了甘肃教育出版社的一大特色,此类图书的成功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从中摸索和积累了诸多编辑经验。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上,从敦煌的景观、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影响等角度安排写作内容。经过我们认真调查与讨论,列出12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