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 南北宗 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 元四家 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 笔墨论 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以 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 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
作者拈取白居易《缭绫》中的诗句为全书每一个章节命名,由是串联历史——人物遭际、政治事件、织造制度——和唐代丝绸的方方面面,以缜密的构思,近乎周备的证据链,讲述了一个充满细节的故事,如此, 两章对缭绫的破解,竟是举重若轻,左右逢源,恰便水落石出。
敦煌工匠是敦煌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敦煌工匠又是敦煌历史的缩影。敦煌历代工匠的研究体现着历史多元化的特点,展示着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将敦煌工匠置于巾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敦煌工匠的特色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同时,通过对敦煌历代工匠艺术活动、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考察和对他们的作品分析,探讨了普通工匠与艺术大师的关系!通过研究敦煌古代工匠,向世人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的情况,展示中华民旅的创造与奉献精神。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 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 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这是一部科学、系统地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的 大众读物。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图片,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等都进行了科学、详尽地描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收录了作者汤池教授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约30万字。内容主要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这些著述考论翔实,观点严谨鲜明,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首肯。其中又以史前彩陶及人像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墓室壁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教学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富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本书可供美术史、文物考古、古代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美术史、历史文化、文博考古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中国汉画研究》是一份由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主办的汉代画像研究学刊,主编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第五卷收录了近年来汉画研究领域重要的报告和文章。报告对山东邹城龙水村西汉画像石墓、古薛城官桥墓地、徐州睢宁九女墩汉画像石墓、沂南汉墓、南阳东风厂汉画像石墓做了详细的原石信息著录和画面描述。论文部分则探讨了武梁祠献祭石室的功能和墙饰、汉画中的酒具和酒仪、汉代陵墓石兽的意涵、汉代栾栱的图像学意义等。*后介绍了国际史学界围绕武氏祠画像石研究展开的学术论辩。本书图文并茂,既为当代汉画研究提供了*的发掘报告及补正材料,又对汉画中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论证。
汉代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根植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其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侵染,继承了楚地“好巫信鬼神”富有浪漫特色的文化习俗。朱青生编著的《中国汉画研究(第5卷)》分报告、论文、方法、研究介绍四个专题,共收录了20篇文章,书稿围绕着汉画中的酒具和酒仪、汉代陵墓石兽、画像描述、武氏祠画像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选拔陪审团成员的艰辛历程开始到“无罪”判决的最终出炉,本书揭开了迈克尔·杰克逊2005年案法庭内外的台前幕后。 在这本书中,国际知名犯罪题材作家阿弗洛蒂特·琼斯不仅对整个案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精准描述,更对所有媒体报以辛辣嘲讽,谴责它们丧失人性般地扭曲、摧残流行音乐天王的阴谋诡计。琼斯以确凿的证据向世人证明:这场针对杰克逊的案件只不过是出媒体蓄意编造、耗费纳税人钱财的丑闻闹剧。此外,她更急切地呼吁大众应对“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考,考证其中的公正性并要求报道的真实性。
本书分美术考古篇、考古研究篇和科技考古篇。美术考 古篇内容包括铜璜、汉代漆器、汉俑、汉代云气纹、山形冠、铜马、摇钱 树、古代陶瓷和古代织金锦研究。考古研究篇对四川新石器时代、先秦文 化、汉魏墓葬和汉代钩镶等研究。科技考古篇对我国*早的金丹和人体经 脉模型——西汉人体经脉漆雕进行了专题研究,它对我国经脉学起源具有 重要意义。
2011年,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了“第二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三家主办,由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与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作为一系列“双年会议”中的第二场,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中外学者建构一个学术平台,围绕着“墓葬美术”这一主题进行持续的交流和讨论。这次会议对“墓葬美术”的概念也做了广义的界定,不仅包括墓葬出土的艺术品,而且涵盖了墓葬的整体设计、墓葬中不同视觉和物质形式的配置、墓葬所反映的礼仪、宗教和文化因素以及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史。而本书正是这次会议一个总结和成果。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 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 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集的拓片,是拓自古滇部分贮贝器与铜鼓上的图饰,与汉代画像石拓片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可称为“古滇青铜器画像拓片”。拓片来自原物,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又近似版画。从这些拓片上看,古滇艺人已具备高超的平面绘画能力。古滇国有没有绘画?没有证据。但古代艺人的高超的造型和画面构成能力不可能是在青铜重器上练就的,一定有简便易行的工具材料与方法。所以我推测,古滇国可能有绘画。古希腊的绘画没有保存下来,但在陶器上保留着精美的瓶画,人们可以从瓶画中去推想希腊绘画、壁画。那么是否也可以从这些拓片中去推想古滇人可能存在的绘画呢?在青铜贮贝器上,杀人祭祀的图腾柱,在宗庙铜屋饰有蛇纹的梯子,我相信当时确有其物,它体量太大,不太可能是青铜的。那么,它会是木雕还是石雕呢?古滇的造型艺术,应当还有青铜器以外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冯贺军《曲阳白石造像研究》、罗文华《龙袍与袈裟》、朱翼鑫《欧斋石墨题跋》、向斯《中国宫廷御览图书》,此四种六册为紫禁书系第二辑。 本书从绪论、发愿文内容、信仰与造像、思惟菩萨、基座的类型与题材等方面,论述了河北曲阳白石造像寺院归属、造像者身份、造像渊源与演变、题材与信仰等。 书后所附《从七帝寺看定州佛教》,借助七帝寺相关史实,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探究曲阳乃至定州佛教造像的整体风貌。发愿文总录则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