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 南北宗 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 元四家 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 笔墨论 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以 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 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
作者拈取白居易《缭绫》中的诗句为全书每一个章节命名,由是串联历史——人物遭际、政治事件、织造制度——和唐代丝绸的方方面面,以缜密的构思,近乎周备的证据链,讲述了一个充满细节的故事,如此, 两章对缭绫的破解,竟是举重若轻,左右逢源,恰便水落石出。
敦煌工匠是敦煌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敦煌工匠又是敦煌历史的缩影。敦煌历代工匠的研究体现着历史多元化的特点,展示着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将敦煌工匠置于巾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敦煌工匠的特色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同时,通过对敦煌历代工匠艺术活动、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考察和对他们的作品分析,探讨了普通工匠与艺术大师的关系!通过研究敦煌古代工匠,向世人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的情况,展示中华民旅的创造与奉献精神。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 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 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本书是作者庞大的编写出版计划 中国格古丛书 出版物之一。盖有通过 格古 进而实现 通今 之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玩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聪明与智慧。不必说看似神秘庄严的商周青铜礼器,也不必说古朴典雅的秦汉玉器,更不必说璀璨瑰丽的明清瓷器,单单是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古代书法作品中点横竖撇,无不为世人震惊,无不为现代人顶礼膜拜。从隋唐到明清,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品,前人论述备矣。然当今盛世、收藏再兴之时,许多人却处于道不知、器不识之混沌状态。为了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古人在艺术领域的学术成就整理出版,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当今文博界、艺术界、收藏界中专家学者雪中送炭之举。本书原作者陈继儒,中国
本书是一部研究贵州岩画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除了对岩画本身作了细致的描述之外,还对这些岩画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作出了描述。并运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贵州岩画中的图象以及一些符号进行了识别、考证和阐释。本书还将贵州岩画同邻省的岩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对贵州岩画的年代断定和族属断定也作了一些推测。贵州岩画是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文化遗迹,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是对这个文化遗迹进行资料性的抢救工作。
这是一部科学、系统地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的 大众读物。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图片,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等都进行了科学、详尽地描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空间表现 是中西艺术史研究的基本主题。本书致力于在汉唐艺术 模拟形似史 的大背景下,运用风格学方法,以北凉至盛唐敦煌壁画之 空间表现 问题为契入点,把汉民族特有的空间表现方式与外来佛教题材的融合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将考古艺术品、传世作品和文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把风格史的演变置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从观念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中阐释风格之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空间画法这一基本视角,重新考察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议题,譬如北魏佛教美术之汉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团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净土式经变画的图式来源等,并力图揭示出古代中国艺术在表现空间方面的独特性。
汉代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植根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其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浸染,继承了楚地“好巫信神鬼”富有浪漫特色的文化习俗。本书从报告、论文、综述、方法、研究介绍五方面,收入了四川出土的具完整砖棺、四川“半开门中探身人物”题材初步研究、四川汉代画像题材类型问题研究、艺术作品的科学分析记录的方法等论文。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
天津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丰富,尤以明清时期作品为大宗,几乎涵盖当时各主要画派、画家作品。天津博物馆新馆开放之际,我们依托馆藏资源优势,以明清绘画流派为线索,将《天津博物馆文物展览系列图集·寄情画境:馆藏明清绘画陈列》奉献给厂大观众,希望在将各流派绘画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直观呈现的同时,也勾勒出明清中国绘画的总体面貌。
汉代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根植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其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侵染,继承了楚地“好巫信鬼神”富有浪漫特色的文化习俗。朱青生编著的《中国汉画研究(第5卷)》分报告、论文、方法、研究介绍四个专题,共收录了20篇文章,书稿围绕着汉画中的酒具和酒仪、汉代陵墓石兽、画像描述、武氏祠画像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故宫博物院以丰富、精美、极具研究价值的馆藏文物,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宫殿建筑群闻名于世。然而,更令人注目的是,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成绩卓著的众多专家学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故宫学人,继承了老一辈学者马衡、唐兰等先生的优良学风,踏实工作、潜心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为更好地推进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水平,为更好地展示故宫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编辑要求暂定如次: 一、收录范围。本文库收录我院具有正高职称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性论集。 二、编辑方法。本文库收录的论文集的篇目由作者自选,经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编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定稿。 三、文稿容量。每集30~40万字,黑白插图不超过150幅。
针对历史与宗教文献记载有限的现实条件,廖旸编著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学研究》利用洞窟内现存画面、被揭取的壁画(包括已毁但有图像传世的部分),以及洞窟内清理出的木板画等材料,参考早期的考察记录.将壁画放置在洞窟的建筑空间里来进行考察,试图还原壁画在石窟寺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对龟兹佛学与部派演变的认识,将图像程序与图像功能确立为分期的首要标准。同时对图像结构与装饰母题、壁画风格与绘制技法的发展演变进行关注。在年代方面,围绕一些经多方研究得到普遍认同的样本窟,推断出每期壁画大致的*时间。此外,还借助于洞窟组合、打破关系、重绘现象等方面的石窟寺考古成果,关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采用壁画榜题的识读成果,重视与龟兹地区的其他石窟以及龟兹周边的佛教文化艺术中心(如以东的焉者、高昌、敦煌
本书共收集136个敦煌石窟中壁画故事,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敦煌壁画故事大全,并配有精选的100幅壁画照片,是别人难已获得的手照片。 本书编辑李淑娟,开本16(170×240),页码511, 分类号K879.412, 书号978-7-80228-571-2。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岩画是远古人类刻在岩石洞穴、露天岩石上的印记或图形。 在人类已经发现的远古遗迹中,占绝大多数是岩画。很少有人了解它的博大:4500万幅非流动性的岩画,来自160个国家的7万个遗迹中,它们是人类在过去5万年的时间里创作的。 《羊书:一种象形表意石头文》是世界岩画研究领域原创性著作。作者首次研究指出:贺兰山岩画是甲骨文之前的一种文字。 从贺兰山岩画视觉语言的形式要素出发,通过对近万幅岩画内在形式结构的解析,作者总结出其词法、句法和篇法,然后把它还原到它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尤其是甲骨文等跨学科的综合考察,认为象物为本、依类象形的贺兰山岩画就是古人所说的“书”、“文”,一种以羊为基础形式的象形表意石头文——“羊书”。
《中国汉画研究》是一份汉代画像研究学刊,本书是《中国汉画研究》2005年卷,共收录12篇论文,分为报告、研究、综述和评述四大部分,“报告”对陕西、四川两地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作了考古学上的汇报和整理,“研究”就画像观者、具体画像题材、谶纬、铭文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综述”是对陕北画像石的研究综述,“评述”是两篇论文的读书报告。本卷以陕北地区为主题,图文对照,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